•   原创·首发·独家  我对家的厌倦持续了很多年,当初选择来到离家千里的西北,是完完全全的心甘情愿。从小到大的假期对我而言都像一场噩梦,因为要和爸妈朝夕相处以月为单位的日子。对家的厌烦几乎从来没有消失过,而我也习惯了用“没多久就回学校了”这种借口作为自己活在家里的动力。这大概就是我从小到大对家的感情,没有依恋,甚至时不时地想要逃离。那样的叛逃,事实上发生过好多次。还装在记忆里的逃离,包括每年暑假的旅游,那些没有父母的旅游。如果说最初我还有点对外面世界的憧憬,那么随着出去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后支撑着自己还往外走的动力,纯粹是为了离家远一点。  说到这里人们大概会猜测我家该是一个怎样的地狱,值得一个人如此费尽心机地逃离。事实上,一切都根源于我在家里受到的特有的宠溺。那些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是一份独生女特有的荣光,至少在外人看来是如此,甚至常常有同龄人羡慕我在家里的地位。我很少反驳,任由那些羡慕时不时地泛滥。然而,我却从没有因此而骄傲过,毕竟围城里的人是觉不出围城的好的。我一直都讨厌“全家人的希望”这个词,特别是当中间插进了一个“唯一”之后。我一直秉承着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该为了自己而活,自己才应该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可是父母不一样,他们真的把我当作唯一的希望。而他们的希望也和很多父母的希望一样烂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不同于很多父母的地方在于,比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更喜欢隐藏好自己的意图,用各种鼓励和关爱让我不敢辜负他们的一片好意。从小到大最经典的画面就是,每次我考得不好的时候,最多在成绩出来的三个小时之内,两个人就会轮番出现,无一例外,每次都是告诉我成绩不重要,人生起伏是常态之类,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责怪,有的时候顺着他们的逻辑来,我甚至会以为他们真的不在乎我的成绩。可是仔细想想,如果真的不在乎,会关注我的成绩吗,会知道什么样的成绩对我而言是好什么是坏吗,会在三个小时之内来和我谈论这件事情吗。接连而来的安慰或者说是假装的无所谓,像极了一张温柔的网,把我的内疚和负罪感网了进去,让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下次一定不可以再考差。自小到大,我考好的次数远远多过这种时刻,可是考好的时候是什么都不会有的,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理所当然。或许人就是这样的贪得无厌,没有被抛弃,时刻被关注,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反而因为他们伪装出来的无所谓而厌恶那个家,因为那些无孔不入的关注感到莫名的压力,而不是被宠溺的荣耀。于是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没有放过任何可以离开家的理由。在那些独自出逃的日子里,我总是想尽法子拖长在外面的时间,最后在不得不回家的命令中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去。  最奇怪的一次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出逃。我像往常一样,坐了最慢的火车到了大理,那个诗一样的地方。我卷进和陌生人的嬉戏玩闹中,一起走过那些自己心心念念的地方。在走到丽江的时候,刚好遇上一个阴雨天,洱海没有旅游攻略上那种发光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灰蒙蒙的状态。我突然有点失望,有点怅然,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我竟然有点想家了。我撑着伞,独自走在有点空落落的环湖小道上。我开始回想这些年来在家里发生的事情,那些以我为中心的故事,想起了和爸爸的冷战以及他一个人在阳台上抽烟的样子,想起了他每次问能不能来接我的小心翼翼。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只要愿意,总是能挖出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而我最擅长的,就是将它们在脑海里放成慢镜头,然后陷进这莫名其妙的感伤中无法自拔。我贪婪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想要犒劳一下在工业城市里受尽委屈的胃,也慢慢忘掉这份不合时宜的感伤。我追上环湖的队伍,把自己重重地扔进喧闹的人群中,在欢呼和尖叫声中慢慢回到那个疯疯癫癫的样子。可是当回到酒店之后,那种低低的失落便又回来了,连同丽江的花香,一起在容量不大的脑子里循环播放。对家的眷恋像是生了根一般,在心里盘根错节,怎么也斩不断。终于,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给妈妈打了电话,告诉她我好想家。“想家了就回来吧。”如此平淡的句子都没能掩饰住她语气里的激动。  我买了最近的机票回了家。这么多年的疏离让我和父母之间连一个拥抱都显得很诡异。于是我躲进房间,从杂物柜里翻出了这辈子收到的唯一的来自父母的礼物———一个丑陋的洋娃娃,我拼命地抱着它,企图以此来找到和爸妈的一点联系。可是就连这段回忆也糟糕到了极点,那是很小的时候,爸妈一脸神秘地对我说,“想要礼物吗?”我眼疾手快,飞似的抢走了爸爸藏在身后的袋子,又以飞速拆开了包装,接着就是我万年不变的哭闹声,“什么东西啊!怎么这么丑啊!你们能不能问一下我的意见再给我买东西啊!我不要!你们以后再也不许给我送礼物了!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我响彻云霄而又连绵不断的哭声,没有招来邻居的投诉,毕竟大家对此早就司空见惯。我没有去看爸妈的表情,像我一直以来的那样。从那以后,每逢重大日子,再也没有来自爸妈的礼物,礼物让位给了钱。我没有再哭闹过,毕竟这种一般等价物总能换来我想要的东西。我又想起来一件事:在某个心血来潮的日子里,我打着给爸妈一个惊喜的旗号,做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道菜,青菜被我炒成了黑不溜秋的颜色,可是爸妈不仅吃光了,还边吃边夸我。泪点高到令人费解的我,居然有了点想哭的冲动,为着自己的任性妄为,也为着那份藏在家里最诚挚的爱。  藏在房间里小声地哭了很久。  他们不会知道,那个任性而自私的傻孩子突然长大了,突然爱上了这个家。  那是奇妙的一天,因为从那以后,我对家的厌烦慢慢消失不见。不过那份眷恋,已经没有办法修改去西北的志愿。幸运的是,在大西北,我遇到了另外一个家,那里住着四个惺惺相惜的女孩子,一起疯癫也一起向上。而对爸妈、对家的想念,也在心里生根发芽,一天天长大,并且支撑着我大步向前。

  • 泥巴路

     原创·首发·独家未曾行走过泥巴路矫情地躲在母亲地怀里,听着雷电响彻乡村南北雨践踏着泥土,最终还是,被纳入到土地里香奈儿的味道我从未走过泥巴路北方的土真多我还是绕过了泥巴,轻轻地走着过往的车还是把泥巴涌进了我的鞋里迫不及待我走了,脚上还有泥巴轻轻飘来的泥土味,它在告诉我不论走在哪里,我脚下都有那里的泥土!然而,泥土我并未走过泥巴路

  • 天机云锦葬楚宫倾国

      美成词,天生一段锦,平淡中见奇艳,夺目却不绚烂,如见一小家碧玉自画楼水榭款款而来,与水光天色相映。读他的词,须如看画中人一般仔细,将五官拆分开细品,工丽;将这水墨画放在远处端详,其色益和谐,其境益清远。常读之,常思之,怡神怡性,则更觉其中妙味。  两宋词家甚多,但其中脱颖而出者甚少,美成算是其中翘楚。宋朝这块富饶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王安石这朵凌霜独放的寒梅,孕育了姜白石这丛妖娆秀丽的红药,还孕育了周邦彦这枝不蔓不枝的白莲。极尽人情,长于寻常人家,随处生花却又高雅端庄,如水中娉婷遗世的仙子,在人间独立千年,染尽烟火气息却飘逸出尘,自有一番清新可人,倒真是应了他的号:清真。  周清真,继承了江南的小雅灵动,温润如玉,带着满腹的风花雪月来到长安,静候一场沉稳内敛的洗礼。在这个古朴厚重的千年古都,他沾染上了她的洗尽铅华,气韵悠长,于是他的词便真如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一样,只得用“清真”二字形容了。从这个满腹经纶的书生将他的陈墨他的狼毫搁置在长安这幅宣纸上时,我们便知道,一幅精妙绝伦的水墨画即将刻入史册,一个学富五车的学士将在唐宋诗词家的花名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恰如一个令人惊才绝艳的女子踩着莲步粉墨登场。看着吧,这样的登场注定了要惊艳整个大宋的词坛,她的喜她的忧她的苦她的痛都是这样与众不同,带着梅雨时的缠绵缱绻和祭祀时的庄重工整,黯淡了满城的姹紫嫣红。当那个执了响板红檀的姑娘深情款款地唱出“唏嘘酹酒,极望天西”时,那莺歌燕舞也停了下来,那入过王维诗中画中的月儿也染上了一层忧伤的颜色,伤了山中栖息的夜乌。就是这样一个周清真,在哒哒的马蹄声中披一身月色而来,携一城寂寥而去,带走了半城的繁华。  诗词家中最爱美成,清真词中最爱《苏幕遮》。读词牌便如听一个半卷珠帘的女子诉说着闺中无尽的愁绪,任这忧愁渲染一个词人的悲伤,烘托出一阕词的不朽。是了,忧伤的人适合忧伤的词牌,思乡的人适合相思的格调,这样绝美的融合,怎不教人沉醉其中随词中人辗转难眠,不管词外韶华开谢几度。我不敢妄自揣度美成填完最后一个韵脚时是哭还是笑,毕竟那词里的感情太真,太浓,熏得人直想落泪,可那词又太美,融合着人间悲喜,交杂着梦境的唯美,一起一落,平平仄仄,谁又能想象词人当时的心情呢?羁旅长安已久,杜鹃声声啼血,一句句“不如归去”更是深沉了那份无奈。那时的北宋啊,笙歌不休艳舞不停宿醉不歇,内忧积压置若罔闻,亦不知外患早已兵临城下,正是处于亡国前夜最糜烂的时期,君王眠花宿柳,词人花前月下,并未经历亡国之辱,遑论忧愁风雨,紧张家国,词人的忧还是在一个中华儿女血液中流淌了千年的词汇上:还乡。记得美成早年写过一句“谁识京华倦客”书尽哀怨,教宋徽宗又爱又恨,谪之不舍,留之不愿,当李师师从那沾了些须酒气的工尺谱间将那阙长调唱出,多硬的心都得被那“烟里丝丝弄碧”的翠柳抚柔。年少的他梦里不知身是客,留在长安不过挥毫之间,便继续他的“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继续他的风流快活恣意人间,而今他懂得了身不由己,他不想再做这个徒负虚名的白衣卿相了,可再美的词也无法为他解去这剪不断的愁,当他知晓这些,往昔的闲敲棋子诗酒年华便成了天涯游子共有的断肠时了。  他写一一并举风荷香,写得这般淡,淡到一点水迹便能让那荷融入纸中了无痕迹;他写鸟雀呼晴檐下相戏,又是这般浓,浓到颜料深深渗入纸中,任你怎样濯洗都褪不去。清真二字,不过如此。这样美的意境,总教人看得痴了,品得醉了,以致失足跌入幻境也无从察觉。美成为世人编织了一个绝美的梦,梦里山重水复,墨明棋妙,镜像万千,你陷在那里,很好,就永远在那里吧,他跳脱出来继续他的悲伤,以极为悲恸的笔触写下“故乡遥,何日去”二句把美梦过后的寂寥写得入骨,深得要将人的五脏六腑都揉碎。在这样清醒而残酷的现实里,思乡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写到最后竟不知是喜是悲,这样一个词人,披了单衣,痴痴地望着南方,茕茕孑立。  美成是这样孤独而美丽的京华倦客,羁旅在那花开不谢的长安,将满腹的哀婉倾洒在那曲院风荷金黄的莲蕊上,染淡了烟花巷陌里世家公子的青衣,染翠了红楼别夜里青倌红袖的玉笛,染愁了一个朝代的寂寞。有时我想问问他,平生可有知音,是那腰比小蛮胜一筹的李师师,还是千年之前心有灵犀的兰陵王,亦或是池中轻裘缓带的人影?也许,从来都是他一个人看风聚云散,品清茗浓淡,任其凉了半盏,却来不及留下一声轻叹。在那个时代,他别具一格,纵观历史,他空前绝后,他用“兔葵燕麦”书写了清真词的传奇,而这句与“晓风残月”并称的清与真将他的一生推到巅峰,他为情愁了一生,后人亦将他恋了一生,念了一生。他的天机云锦绚烂了北宋词坛,他信手轻翻柳陌,葬了楚宫倾了国,他这颗金丸摇落,惊了北宋喧闹百年的词坛,自此北宋的故事,只剩下一枝柳,一院风荷。  这样一个词人,从遥远的北宋走到我们身边,身后是万水千山千秋万代。他将深情种在时光彼岸,却来此岸收获果实;他将古琴遗失,却发现子期出现在他面前。他的一生总是在和美好擦肩而过,在一次又一次的阴差阳错中感叹世事无常,而恰恰是因为无常的世事,我们才恋上了他,周邦彦。

  • 又是一年春耕时

      今年有幸,我得以看到家乡春耕农忙的场景!  我曾感叹,每到故园的深秋我总是求学在外不得一见,那漫山红遍的古都深林,那风吹麦香的沁人心脾,以及那牧人手中的鞭儿响和牛羊的鸣号……无不在无数个思乡的夜晚与我在梦中相见。我没想到的是,这让我忽略多年的故乡春耕竟然也别有一番风味。同样是牛羊的高鸣,却不由夹杂着春的勃勃生机,在不经意间为你抹去严冬的清冷和孤寂,让你酸软的四肢顿时倍感有力。  因为疫情的缘故,冬日困守在家的农民们,不是出太阳的时候在自家院子里搬个小板凳嗑瓜子,就是围着火炉煮茶吃。农历三月的姗姗来迟,终于使他们积蓄了一冬的力量,在这春日的田野上肆意的释放,这怎能不叫人心花怒放?  网课闲暇的时候,我随着父母去地里种当归。父亲架着老牛车,拉着地膜和犁铧等走在最前面,我和母亲一人拎着水壶,一人提着干粮随后而行。沿路上下地里干活的都是熟悉的老乡,各个都豪迈热情的互相打招呼:“你这是去哪块地里嘞?”“你家黄芪种完了么?”“我还在忙党参,你都开始种当归了,咋那么麻利嘞!”在这问候后,父亲都一一打招呼回礼,田野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当归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状,分枝,有多数肉质须根,黄棕色并伴有浓郁的香气,为低温长日照作物,宜高寒凉爽气候,在海拔1500—3000米左右均可栽培。主产甘肃东南部,以我的家乡岷县产量多,质量好,素有“当归之乡”的美称,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雷公炮灸论》记载:凡使当归,先去尘并头间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跌扑损伤等。除此之外,当归还是一种上好的补品,老人体弱,煮粥时削几片当归在里头,便是任何好看包装的营养物品都无法比拟的。我的家乡生产这种药材已有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在当归领域拔得头筹,不仅仅是土地气候适宜的缘故,还是多少年祖祖辈辈劳动经验积累的成果。  我的家乡岷县多山少平原,我所在的村子更是四面环山,唯有一条蜿蜒的水泥路与外界相连。在这种自然和经济条件下,决定了家乡生产方式的简单和原始,即使有哪家贩卖药材赚了钱渴望投入现代化播种或者收割机器,那蜿蜒细窄的山路和陡峭的坡地也会给他冷酷的拒绝和回击。这里的山仿佛有着一种神秘的不容任何喧嚣杂鸣侵犯的威严,她以那特有地理地势保留了祖祖辈辈遗留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保证了岷县当归的原汁原味和特有的优势。  除了在河滩平地偶尔使用打土机碎土翻地外,牛耕,仍然是这里最原始也最受农民欢迎的方式。在药材种子登场之前,父亲先架好犁铧,赶着老牛开始翻地。牛偶尔累了赶不动,父亲也不急着以鞭子相逼,而是倚着犁铧抽一根烟,或是用小石块将犁铧磨得发光发亮、锋利无比。一根烟抽完,农具打理干净,牛也歇的差不多了,这时候父亲便把鞭子甩的破声响,架着老牛扬长而去,一直蜿蜒到地的那一头不见了踪影。我和母亲则把翻出来没有碎掉的土块用锄头敲碎,然后拾掉碎石头和去年的草渣,保证土地松软无杂质。在父母和老牛的劳作下,那冰封了一冬的冷酷而又坚硬的地皮仿佛有了魔法,一下子变得温柔起来,尽情地接受农民的派遣,以便供给当归最好的生存环境。  土翻好后,牛便被栓在田埂的石桩上吃家里带来的草料,那草料须得用铡刀切碎,再和水拌入大豆磨成的面料,搅拌均匀才能放心给牛吃。牛和马是农民最贴心的朋友!对我父亲而言,没有牛马就相当于没有手足。几年前家里卖掉了那头干不动活的老马,父亲总觉得心里发虚,母亲更是在老马被人牵走时留下了眼泪。我儿时总是和弟弟一起骑着那匹马由父亲牵着去地里玩耍,如今老马变成了老牛,我也求学在外无缘再见家乡的春耕和秋收,这怎不叫人悲哀?  翻地、捡石头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场。翻好的土地松软而又泛着黝黑的光泽,父亲便用锄头在田里勾出一条条一米宽的土拢,母亲和我则配合着将地膜覆盖在土拢上,我负责盖地膜,母亲在两旁压土,我们三人一前两后默契配合,加上翻土犁地,一天便搞定了一块地。  接下来便是当归种子出场了。第二天,父亲用直径大约三厘米的木棒在地膜两端戳出一个个小窟窿,我和母亲便一人一行穿梭在白色的地膜通道间,将当归种子两根一组根朝下放入小窟窿中,再盖上土,这样,一颗当归的栽种历程才告结束。诚然,这个工作很费手指,当归根在土里不能弯曲,不能跑偏,需要用手指护送它们一直到最底端,碰到没敲碎的土块就得用手指在土里掰碎,若碰到石块则迎来的是指甲断裂和血肉模糊。  在当归的种植过程中,这样的过程和动作得无数次重复。在天空还飘着雪花刮着北风的情况下,从早上到中午,再从中午到晚上,我和父母都是弯着腰屈着膝盖低着头在田间栽药材。父母低头不语,一心专注手里的工作,我却时时刻刻感受到从腰部和腿部传来的阵阵酸痛,感受到手指和手腕的无力和僵硬。而此时整片山上,人们都是同样的姿势和动作,都仿佛将疲劳和寒冷抛在了脑后,只求不被别家落下,只求早点种完这让人又爱又恨的当归,所谓风雪无阻,大概就是这种场景!  我站起来捶捶腿和后背,望着这生机勃勃、不言疲倦的耕作场景,顿时体会到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体会到我的祖辈们世世代代的艰苦岁月,体会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神秘和伟大。我被这场景震撼了,我不禁想起了那首老歌: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老歌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劳动的伟大,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又似乎充满了力量,转身继续投入到这光荣的劳动战队中去了。  如今我歇在家上网课,但春耕还没有结束。当归和黄芪的栽种断断续续开始告终,随之而来的又是土豆和其他作物。农家少闲月,除却寒冬腊月的短暂休息,农民的其余月份大都在田里度过。渴了山泉畅饮,饿了田间馒头咸菜,累了田埂石板是最好的椅子,冷了田间土坳便是最温暖的避风港……惊蛰雷响,春耕打头,农家又一次迎来了一年的辛苦、满足和充实。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无不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勇气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朴实,无不在忙于生计的同时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气。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价值!这光怪陆离、美丽多姿的世界,不就是无数个像我家乡这样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吗?  又是一年春耕时!  那梁间燕子的呢喃,那山间泉流的潺湲,以及那黑色的厚实土地,仿佛都承载着深秋累累的硕果在一次次向我召唤,一次次地告诉我,故乡千年农耕生活的神秘和精彩!

  • 凭栏听风

    凭栏萧萧听风鸣满目将兴客从家乡何处贪欢往江南丈夫此生非平庸一壶清酒梦中谈冷烛尚可两眼迷离三四独星倾销八九鼾声轻响怎奈孤身望月怜

  • 浅析老舍悲剧小说中『苦』的内涵

      原创·首发·独家  作为语言艺术大家,老舍的语言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其通过社会与个人心理的互动而表达出的悲苦情感也耐人寻味。探讨老舍悲剧中“苦”的内涵,不仅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现状、研究当时人的社会心理结构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当代社会之“苦”,并寻找解决社会矛盾之出路,具有指导意义。《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月牙儿》作为老舍成就很高的小说,常被并称为写“苦”的经典之作。下面就这三部著作,简要分析其内涵。  “苦”的生成,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个人的客观现状与主观意愿的不统一,便会使个人产生出悲苦的体验,这可以被称为广义上的“苦”。狭义上的“苦”广泛存在于生活中,在一个人身上呈现出复杂的缠合状态。苦的交织,与人同苦的抗争,构成了老舍小说的主要线索。如《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他面临的社会环境作斗争。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祥子与各式恶人的斗争,但从人的价值实现的层面看,则有另一番苦意。生在乡间贫苦人家的祥子,“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注定无法接受教育,因此他的人生价值观是简单的、低级的、基于生存的。他的理想是“攒钱,买车,拉上自己的车”,基于此而寻求自己的价值。然而当社会中各种利益碰撞时,低阶级的人都会输得一干二净。权力在社会上层手中,而他们同时掌握着复杂的思想,反抗便无用。于是简单的梦想被轻易击碎,祥子最终堕落了。这是祥子的人生之苦。  我们不禁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悲剧?人不是应该追求美好、追求光明的吗?这样的苦难有什么意义?  仅从方才的探究来看,这种苦难来源于上层对下层的压迫,并翦灭下层人民作为人的价值。但是这个所谓的“上层”也是有来源的,他们来源于那套腐朽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专治的中央集权制度强调服从,臣从君妻从夫幼从长,而这种集权式服从体系对权力阶层的制约微乎其微,其所强调的“民本”也未强调平民自己的价值到底何在。新经济形态带来的“人”的价值觉醒,与这种消灭人性的制度之间产生了矛盾。人的价值觉醒无疑会带来社会进步,可在近代前期的中国,封建制度仍然顽固地统治着中国,底层人民的价值依旧被抹杀。这时的“苦”便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它控诉了腐朽的制度,也使人们为千万“牲口”般的中国百姓感到悲哀。  同时,这种“苦”不是没有尽头的。“苦”也不单体现苦。如《骆驼祥子》的结尾处有一个暗喻:“打成阵,哼,谁也没法治它们!”这是用暴力击碎旧世界。而 《我这一辈子》的结尾则于苦难的绝望中透出希望:“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更可贵的是,一些作品在穷途末路中,仍可见人性的光辉。如《我这一辈子》中,“我”直到最后仍坚守自我,自觉“对得住一切的人,心里没毛病”。《月牙儿》中,末尾一句“月牙儿!多久没见着它了!妈妈干什么呢?我想起来一切”一切都崩塌了,最后剩下的只有纯粹的情感。这种人类本质的善的闪耀,更加重了悲剧色彩。  老舍对苦难的体会可谓深刻。而其小说描绘的人的悲剧,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个人认为,老舍对苦的描述,更现实的意义是,重视人民的感受,通过社会主义的不断改革,尊重人权,解决更多内部矛盾,拓宽人民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从而使本不该拥有的“苦”尽量减少。莫让个人的悲惨遭遇,变成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