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悲剧小说中『苦』的内涵

期次:第955期    作者:陈皓禹(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查看:415

  原创·首发·独家

  作为语言艺术大家,老舍的语言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其通过社会与个人心理的互动而表达出的悲苦情感也耐人寻味。探讨老舍悲剧中“苦”的内涵,不仅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现状、研究当时人的社会心理结构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当代社会之“苦”,并寻找解决社会矛盾之出路,具有指导意义。《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月牙儿》作为老舍成就很高的小说,常被并称为写“苦”的经典之作。下面就这三部著作,简要分析其内涵。

  “苦”的生成,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个人的客观现状与主观意愿的不统一,便会使个人产生出悲苦的体验,这可以被称为广义上的“苦”。狭义上的“苦”广泛存在于生活中,在一个人身上呈现出复杂的缠合状态。苦的交织,与人同苦的抗争,构成了老舍小说的主要线索。如《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他面临的社会环境作斗争。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祥子与各式恶人的斗争,但从人的价值实现的层面看,则有另一番苦意。生在乡间贫苦人家的祥子,“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注定无法接受教育,因此他的人生价值观是简单的、低级的、基于生存的。他的理想是“攒钱,买车,拉上自己的车”,基于此而寻求自己的价值。然而当社会中各种利益碰撞时,低阶级的人都会输得一干二净。权力在社会上层手中,而他们同时掌握着复杂的思想,反抗便无用。于是简单的梦想被轻易击碎,祥子最终堕落了。这是祥子的人生之苦。
  我们不禁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悲剧?人不是应该追求美好、追求光明的吗?这样的苦难有什么意义?
  仅从方才的探究来看,这种苦难来源于上层对下层的压迫,并翦灭下层人民作为人的价值。但是这个所谓的“上层”也是有来源的,他们来源于那套腐朽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专治的中央集权制度强调服从,臣从君妻从夫幼从长,而这种集权式服从体系对权力阶层的制约微乎其微,其所强调的“民本”也未强调平民自己的价值到底何在。新经济形态带来的“人”的价值觉醒,与这种消灭人性的制度之间产生了矛盾。人的价值觉醒无疑会带来社会进步,可在近代前期的中国,封建制度仍然顽固地统治着中国,底层人民的价值依旧被抹杀。这时的“苦”便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它控诉了腐朽的制度,也使人们为千万“牲口”般的中国百姓感到悲哀。
  同时,这种“苦”不是没有尽头的。“苦”也不单体现苦。如《骆驼祥子》的结尾处有一个暗喻:“打成阵,哼,谁也没法治它们!”这是用暴力击碎旧世界。而 《我这一辈子》的结尾则于苦难的绝望中透出希望:“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更可贵的是,一些作品在穷途末路中,仍可见人性的光辉。如《我这一辈子》中,“我”直到最后仍坚守自我,自觉“对得住一切的人,心里没毛病”。《月牙儿》中,末尾一句“月牙儿!多久没见着它了!妈妈干什么呢?我想起来一切”一切都崩塌了,最后剩下的只有纯粹的情感。这种人类本质的善的闪耀,更加重了悲剧色彩。
  老舍对苦难的体会可谓深刻。而其小说描绘的人的悲剧,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个人认为,老舍对苦的描述,更现实的意义是,重视人民的感受,通过社会主义的不断改革,尊重人权,解决更多内部矛盾,拓宽人民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从而使本不该拥有的“苦”尽量减少。莫让个人的悲惨遭遇,变成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