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心向党学子戍边疆

    帕哈尔丁·艾合提曾宁宇马笑天李晗崔庚任小草原创·首发·独家十一月的贺兰山腹地正处于黄沙漫卷、寒风萧瑟的时节。凌晨三点的几声枪响划破夜的宁静,参军入伍的艺术学院2017级器乐表演专业的李晗迅速收拾行囊、整装集结,踏上七天未知的旅程,为期168小时的特训周拉开了序幕。“大家背着35公斤的背囊在夜晚扛着枪以鸭子步行进几公里,推大卡车从凌晨推到了早上六点。”在这一周内,所有参与特训的队员将在长时间、高强度、高难度、高危险的训练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猎人”。支撑李晗坚持完这七天历程的,除了自己从小就养成的那股能吃苦、不服输的精神,还有对一同进行特训的七位女队员的佩服,“姑娘们都坚持了下来,那我也必须坚持。”大漠旷野迷彩,八一军旗飞扬。从2016年到2020年,已有一百余名兰大学子积极应召参军入伍,驰骋沙场,在绿色军营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听从祖国的召唤2017年,刚刚结束新兵连训练的李晗,主动报名参加了特种兵的选拔,并最终进入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反恐特战分队,在贺兰山腹地开始了特种兵训练生涯。“有一个训练项目叫 ‘锦鲤测试’,教官会在泥潭里扔几条鲤鱼,让大家抓,抓到了就可以烤着吃,这其实是对团队协作能力的一个考验,因为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抓住鱼的,只能依靠大家一起结一张网,把鱼拦起来。”有时还会有被俘训练,在熟睡时被六七个蒙面大汉突然绑住,扔进河中,必须在三分半内完成挣脱,自己从河里浮上来。来自新疆阿克苏的维吾尔族青年帕哈尔丁·艾合提,现就读于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6年,在通过层层体检和筛选后,他主动提出想回到新疆地区服役,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帕哈尔丁进入部队,先后担任副班长、执勤战斗组长、执勤战斗领班员等职务。现已成为中共党员的帕哈尔丁在军营中用行动诠释着对党最忠诚的承诺。对于2015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崔庚来说,参军的梦想源于《亮剑》等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影响,“小时候我就深深地折服于主角李云龙那一腔热血、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从此我的心中就深藏着一个梦。”2017年那个夏天,征兵宣传视频里 “就算满身伤痕也不曾后悔”的呐喊,唤醒了崔庚心中沉睡已久的军旅梦。于是他在全国征兵网报名截止前的最后一天,庄重地向学校武装部递交上了签有自己名字的入伍申请表。从此,绿色成为青春的底色。和大多数人一样,就读于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曾宁宇参军的初心源自内心深重的军人情结。曾宁宇出生于军人世家,太爷爷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大伯是现役军人。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曾宁宇从小就立下了“要当就要当最好的兵”的参军志向。于是毅然在大二时携笔从戎,走进高原,投身军营,走向哨位,奔入执勤一线。在青藏高原上服役的曾宁宇作为一名狙击手,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超高标准的心理素质考验。狙击手被称作战场上的“幽灵”,不仅要练就一枪毙敌的硬功,还要具备毙敌于无形的伪装。往枪口上垒弹壳,保持枪口不动是他们的基本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同时,他们不仅要做到手稳心静、呼吸平稳,更是需要身体保持纹丝不动,直到把动作变成肌肉记忆。砥砺青春的意志2019年,李晗参与了边境地区的特种作战行动,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内,李晗和他的战友们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了巍峨界碑。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他们不能使用手机与外界通讯。而在出发前,李晗和母亲打过一通短短的电话,所说内容仅一句:“妈,我要执行任务,六个月不能用手机,你多注意身体。”参军入伍成为中国军人,这不仅是一次体能上的磨砺,同样是对品格、能力的一次飞跃式提升。2019年1月3日,在无数航天人的保驾护航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人们都在为落月成功而欢呼的时候,航天人却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无法庆祝,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任务的第一步。崔庚也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新兵训练结束有幸被选拔为专业技术士兵的崔庚,经过培训和考核后,在参军的道路上以另一种形式书写着自己的军旅故事。在服役期间,崔庚曾参与过嫦娥四号中继星、火星探测器的相关工程。作为一名值班员,崔庚需要24小时在岗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按要求,他们每两天才会轮一次班。2019年7月,崔庚参加了部队举行的专业技术比武大赛。对于9月份就要退伍的崔庚来说,这是他军旅生涯里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大学专业是地理,而比武考的是通信理论和相关设备操作,两者之间可谓是毫无关联。但正如崔庚所说,“我当然不愿直接放弃,身为军人,听到冲锋号角响起,无论前方是什么,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为了能够获得参赛资格,崔庚对陌生的通信知识发起了挑战。在工作之余,他牺牲休息时间,反复理解书籍里晦涩难懂的知识,积极请教身边的技术人员,学习调制调节器等设备的操作。最终在刻苦的训练下,他为自己争取到一张参赛“入场券”。兴奋之余,他知道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赛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在团体赛中,崔庚所在的通信小组零失误,获得全场唯一的满分成绩,为团体总成绩贡献了最高的100分,这与平时高强度的训练密不可分。而在个人赛中,紧张和焦虑让他在比赛中出现了失误,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当裁判发现他是军龄最小的参赛选手时,给予的那句“你还年轻”却反复回荡在他的脑海中,并给了他敢于拼搏奋斗的无限动力和希望。沉淀沙场的真情部队并非只有“直线加方块”的主打曲,即使是对于一个新兵,也时常能感受到其中的温度。除了有越来越科学的训练方式,生活上也会有来自老兵宽严相济的照顾,也会有精彩的课余世界和各种慰问活动、节日演出的调剂。现2018级第二临床医学院的任小草的家乡博尔塔拉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是蜿蜒的国界线。从小“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她,向往穿上一身戎装,把忠诚写在岗位上的军旅生活。于是当她第一次知道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政策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在部队,任小草以书交友,将志同道合的伙伴聚拢在一起。一次整理内务卫生时,任小草偶然发现了班长柜子里用牛皮纸保存齐整的课外书。做好了被“严厉”的班长拒绝的准备,平时沉默寡言的她鼓起勇气问班长借书看,结果却令她意想不到。训练中常板着脸的班长主动打开了话匣子,一边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一边大方地打开自己的储物柜。一来一往间,她发觉班长严肃紧绷的面孔背后,其实藏着一颗活络温情的心。因此,哪怕白天忙碌的工作训练总让人灰头土脸,每在一本书中捕获了思想的火花,她还是会迫不及待地找到对方相互分享。班长复员后,任小草在分流的新单位也一如当初地与这位 “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知己好友”分享喜怒哀乐。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那天,任小草还受邀作为伴娘参加了班长的婚礼,这段可遇而不可求的友谊在部队外再一次“升温”。与新兵营班长建立深厚感情的还有曾宁宇。“班长在部队又被叫做‘军中之母’,因为新兵刚来到部队时就像新生儿一样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班长手把手教导。”曾宁宇的班长在训练场上要求严苛,但在生活上却像兄长一样会真情实意地关照这群后生。曾宁宇在20岁生日的时候,班长带着白天分派武器的气势递给他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祝他生日快乐。他第一次孤身来到离家200多公里的西宁驻地,对初下兵营的陌生感与不安,在捧过“长寿面”的那一刻烟消云散。得益于专业背景和绘画功底,他是部队宣传队伍的一员,在拿枪扛炮之余端着相机记录下了军营生活的点滴。服役第一年,他与战友伴着响彻九霄的军号乐声,追拍了在车厢里朝站台送行战友敬军礼的退伍老兵,而这条带有军人温度的视频后来被央视军事、西宁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使用。从沙场点兵的枪响靶落到兵哥军嫂的“硬核”浪漫,从新兵入营的懵懂热血到直击“魔鬼周”的威武气势,这些点赞过万的“接地气、冒热气、扬正气”的微视频,将低调又有点“萌”的高原战士接到地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器乐表演出身的李晗也将特长发展到部队里。曾经的同窗只知道这位上等兵曾是执行过维和任务、参加过国际比武等特殊活动的三栖特战精兵。但鲜有人知的是,他还是西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的主播“木子晗”,主持过地方、部队演出,温情朗诵过来自军人父亲的尺素鸿书,一句“从军,苦、累其实并不为意,让军人挂记心间的,是对父母家人的亏欠”,道尽了铁汉柔情。重逢美好的校园戴上红色肩章的那一刻,他们就肩负起了大学生士兵双重身份的重量。返校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继续深造,在学校公益组织、院系学生会、班级党支部等学生组织中担任职务、贡献力量。责任、奉献、使命这些词,已经凝聚成他们价值坐标里不可或缺的标志。“我现在变开朗了很多,天书一样的通信知识也都学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想办法解决?”现已推免至本校本专业继续读研的崔庚说。性格内向的他在部队的磨练下回归自信,收获了两样东西,一是无畏,二是坚持。退伍返校后,在一次期限为一整学期的课题作业面前,在众人因为寥寥无几的经验而一筹莫展时,作为小组组长,他自动自觉地和老师探讨经验,和小组成员跟进度、一遍遍地改方案。若换做服役前的他,只怕没有底气去直面未知,但如今却照他所说:“这些冲突却更能激发我的探索欲。”一年前,一位相识的学长邀请任小草担任薪火公益社团的负责人。在学长看来,能在部队这样神秘又热血的地方施展拳脚的退伍大学生个个都不简单。但刚开始任小草也曾犹豫不决:“担心自己能力不胜任,我没有社团组织的经验,大一也不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但部队入党的宝贵经历又给予了她一条新的轨道,志愿公益类社团的负责人必须是党员或预备党员。符合兴趣、时机契合、满足需要,为了在尚存空白的学业背景中再画上鲜亮的一笔,她还是坚定地接过了这张 “军令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带领社团联合兰州市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机构,开展了以“特殊儿童特长教育”为主题的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公益,每周在固定时间陪伴孩子们。而帕哈尔丁更加丰富的求学经历,决定了他能感受到部队生活赋予生命的更加不同的意义。曾获评 “最美新兵”“军事训练标兵”“优秀士兵”等荣誉的他,“希望将部队里的好习惯、好风气带回学校。”他延续了在部队的训练习惯,退役后每天早上六点跑步五公里,雨雪天也不例外。还会有同学在他跑步时跟着他一起跑,向他了解军营生活。返校后的帕哈尔丁深切地意识到,即使脱下了绿色军装,自己还是预备役,还是一名中国军人,需要时刻有兵的样子,有责任,懂得集体利益。帕尔哈丁在2018年9月重返大学校园,那时他的室友们已经升入了大四,空闲的课表和迷茫的方向让室友们松懈了起来。“我觉得这种氛围得改改。”一段时间后,他主动邀请他的室友同他一起晨跑锻炼,在飒飒秋风里迈步,在流淌的汗水中迎接秋阳与蜕变。保持着这样一股冲劲,他的室友们在毕业前都找到了非常不错的工作。现就读于哲学与社会学院哲学专业大三的马笑天出于退伍老兵对部队的责任感,复员回校后担任了兰州大学军事与国防教育协会的负责人,参与校内征兵宣传、新兵训练辅导工作。2019年9月复员回校后,他在学校组织的欢迎会上作为退伍大学生代表发言,结合自己的亲历,向每一位有志于军旅或向往军营的大学生诠释,两年的义务兵经历值得去尝试和经历。马笑天以大学生“老兵”的成熟眼光出发,希望那些志在从军的同学有坚定的信心支撑两年的淬炼。部队生活虽然很苦很累,但是苦辣酸甜也会沉淀为人生的巨额财富。

  • 阮奕琰:玉经琢磨终成器

    阮奕琰参加纪念“一二·九”运动八十五周年长跑火炬接力活动(右一)原创·首发·独家“去年年底我们一起在实验室做实验,学姐每天很早就到了,除了吃饭时间,几乎都守在一堆瓶瓶罐罐中间,直到夜深才离开。”提起萃英学院2017级化学班的阮奕琰,几个学妹最先想到的便是她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样子。入校以来,她将自己大块的时间挥洒于实验室、教学楼,每顺利完成一个实验就好像“在漫漫长路上前进了一步”。在同学们眼中,她是手握国家奖学金、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的拼命学霸,但标签背后,组成这个女孩大学回忆的,大多数是看书、演算、做实验这些平凡的日常。几个月后,她将前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续书写属于一个 “科研人”的沉默时光。回到梦想最初的起点,阮奕琰其实本没有多么远大的抱负,想起四年前填专业时的想法,“只单纯觉得化学没那么难学”。相比于身边将长远规划做得条分缕析的同学,阮奕琰更倾向于走稳脚下的每一步,抓住身边每一个机会。萃英之旅———从迷茫到坚定“一开始没有想过要去萃英学院的。”提起自己与萃英学院的缘分,阮奕琰一直都觉得这是一场非常奇妙的缘分。刚开始阮奕琰并没有考入萃英的这种想法,直到偶然听专业课老师说起萃英有更好的平台,才觉得自己“或许可以试一试”。在截止时间最后一刻提交报名表的她,随即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专业课复习。化学萃英班的选拔分为心理素质测试、实验技能测试、专业知识笔试、PPT面试和体育测试,每一项都是一个“硬骨头”。阮奕琰认真分析了笔试和面试所占的比重,发现面试答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此,在专业课复习和基础实验复习的同时,她积极向往年参与过考核的学长学姐寻求建议,在面试的PPT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准备考试的时候,身边许多同学也都提交了报名材料,阮奕琰对此也没有太多压力,觉得 “该怎么准备就怎么准备,尽力就好,不必太在意结果”。最终名单发到群里时,她扫了一遍没发现自己的名字,心里“还是难过了一会儿”。直到舍友告诉她通过考试后,她才明白原来自己是把名单看漏了。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要发生一个大转向了。来到观云楼八楼这个陌生的地方,意味着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她回忆起第一个暑假上小学期的时光,想到的总是焦虑与迷茫。“班里很多同学都能跟老师很好地交流,但我很多课程都听不懂,全英的沟通更让我摸不着头脑。那时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不能落后。”明明知道没有人能一下子成长,她却还是固执地把自己推向一个极端,没日没夜地跟全英材料、专业知识“死磕”,以为压缩休息时间、增加学习时长就能看到效果,“现在来看,那段时间我太急于求成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二上学期,“紧张、焦虑和不知所措充斥着我的生活,想做的事情太多,但什么也做不好。后来我发现过于和别人比较的话,留给自己的时间就很少,发觉苗头不对,我就静下来好好思考,决定调整自己的心态。”真正做到专注于自身,是在2018年底。从那时起,阮奕琰开始静下心来,回归最基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回看两遍:一遍是下课后的及时巩固,一遍是完成作业前的再回顾。“我认为教材是基础,有余力的话才会去看些文献。”提起现在因过度比较而恶化的 “内卷”风气,阮奕琰有自己的“小技巧”。在每一次阅读教材、整理笔记、打磨作业的过程中,她会努力将目光朝向自己,“不去想要比多人多写多少,而是关注自己思考以及沉淀下来的知识。”在一天天的专注生活中,她不断探索,为每一个小进步鼓掌。最让阮奕琰难以忘怀的突破,莫过于如今每一次活动答辩后的轻松自如。刚开始,她的内心十分抗拒在台上说话,每次答辩前就开始紧张,站在台上就没办法聚焦台下的事物,“完全看不清下面有谁了”。为了突破这个短板,她“强迫”自己主动上台作课程汇报,申报学院里的学生科研项目。经过一次次课程汇报、科研项目的磨炼,现在的她站在台上甚至能临场发挥,运用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自如地表达想法。基础打牢后,她逐渐转变思路,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从填鸭式的输入到有方向地输出。虽然在学院的学习节奏很快,作业和讲座永远不缺席,但她凭借着强大的自学能力,自如地穿梭在专业课和科研项目之中,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是一个自律且优秀的完人,学习时间长了,阮奕琰也常有走神的时候。每当这时,她就让自己离开学习的环境,站起来走一走或者走出观云楼逛一逛。慢慢地,她专注的时间持续增加,就让学弟学妹们看到了一个“除了吃饭和午睡可以在观八学习一整天的学姐”。“你在三四月做的事,七八月自有答案”。着眼于当下的阮奕琰在学期末的考试中发现,她在强手如云的班级里也名列前茅。但她一直告诉自己要始终保持谦逊的状态,始终坚持重视基础的习惯。在疫情期间无法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本身难度就比较大的专业课《结构化学》学习起来格外困难。她就一遍遍看课程回放,查阅每一个不懂的名词,一点点啃下来每个知识点,最终呈现出一份让老师和自己都比较满意的作业。专注于自己不等于忽视外在的环境。在阮奕琰看来,身边的同学都是值得自己学习的榜样。对于有机化学,她原来的学习状态就是“纯靠背”,很难触类旁通。这种事倍功半的学习促使阮奕琰 “转益多师”,请教班上同学学习有机的技巧。“问的多了,就对他们的思考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到自己的学习中,慢慢地就顺利多了”。现在的她,已然是许多2018级化学萃英班学弟学妹心中的榜样。在他们眼中,“学姐和我们一起上配位化学课,半学期网课之后记的笔记比我们所有人都多,线上线下都从不划水”。虽然这些赞美有时给她带来些许压力,但是“我相信每个人一定有闪光点,如果我的有幸被别人看到,我也是很幸运的呀”。萃英的点点滴滴,始于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冥冥中将她带到科研的方向。不论是比赛场上的高光时刻,还是作业纸上的公式细节,都愈发坚定了她投身于学术之旅的决心,“哪怕现在还是会受环境的影响,但现在的我会更加专注于自我提升,为自己的进步而欣喜”。就像历经时光打磨酿造的烈酒,她用时间打磨自己,步履不停。课余生活———从局促到从容学业生活之外,阮奕琰也在许多个场合释放了多元的自己。她担任过学院迎新晚会、中秋晚会、新老党员结对子活动的主持人,参加了学院和学校的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在各大运动会和球类比赛上挥洒汗水,也穿过正装代表学院学生会讲话。对于阮奕琰而言,每一个活动就像每一份作业,都要负责到底。大一在院朗诵比赛小露锋芒后,她被推荐参加校级比赛,需要重复的排练。但她从未因此而厌烦,而是督促自己每一次都在语音语调上做出一个微小的改变,最终磨炼出一个拿得出手的舞台表现。依托萃英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阮奕琰又一次走出舒适圈。2020年寒假,她赴蒙纳士大学学习,“逼迫”自己必须用蹩脚的外语和当地人沟通。她交流期间正好遇到火车改线路,每天通勤的时间长达几个小时且很复杂。休息时间独自出行时,她也遇到过许多麻烦,“周末一个人去海边玩,谁知道刚到海边就下起冰雹。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也找不到公交站牌,面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毫无办法,还好后来遇到了一个华裔,他把我带到了公交站台”。在学生会的工作也成为她走出舒适圈的选择。在院学生会志愿中心、文娱中心的两年,她帮学院的同学处理了许多事情,也常在繁杂的任务中磨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沟通和组织能力都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大三的中秋晚会,是她第一次负责一个大型活动。由于当时部门还没有纳新,她与另外一个部长从白天的搭台到晚上的演出要全程负责。尽管暑假就开始写活动策划书,但真正实施时发现,原来并没有考虑太多的舞台也变成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平衡装台和演出的预算?这个问题直到两人前后去店里沟通多次才算是“啃”了下来。那段时间的她,一空下来就在想演出的细节,最终也如愿呈现了一场让大家难忘的中秋晚会。某个时刻,最初那个在陌生领域胆怯、局促的女孩,时而还会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但更多时候,强大的她已经在很多方面影响别人了。总是和她共事的同学王永佳说:“有时候很晚仍然能在观云楼八楼看到她(阮奕琰)的身影,我经常感叹她能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很长的时间。”在团委和学生会的事务上,当其他人对一些事情拿不定主意时询问她的意见,往往能得到很有力的回答。因为害怕忘记别人的问题,她一直习惯于将同学的消息置顶,直到问题解决再取消。回想这一路,涉足不熟悉的领域表面上看会耗时、耗力,但在从“不敢”到“敢”、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她的从容让她成为更加自信的阳光女孩,也更有能力处理学习、工作和活动之间的关系。大三参加夏令营时,她对导师研究的生命问题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在和老师聊天时,她了解到借助荧光可以在单分子层面探究某一个现象,同时荧光也可以为许多疾病如癌症的治疗提供手段。仔细思考未来的道路,她希望可以在有现实意义的化学研究中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决定将荧光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目前关于分子合成过程中产率、纯度等问题还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过,“毕竟这也不是急了就有用的事”,慢慢来,总会看到成果。一路走来,步履实地、专注自我的她,从在大环境中迷失自我,到不断“破界”,拥抱不同的身份。未来的学术和生活都亟待奔赴———那些鲜活的体验和长足的进步,一定会潜藏于在不同场合起舞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