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逗号

    原创.首发.独家    我多么希望对我重要的人永远不会离开。遇见他们,相知一辈子,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但是这也因为难以实现而几乎永远不会发生。毕竟人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就像马克思他们讲的:任何  历史都是一部不断发展的过程史。  昨天我爸告诉我,我的大姨夫他生病了,病的很重,从一个有着一个小肚腩的硬朗老头,变成竹竿般的人物,我在手机屏幕的一头看着我爸,他刚刚洗完澡,头发花白也没剩下几根,光着膀子和我谈论着和他同辈人的生死离别,聊着聊着,他见我情绪不对劲就说:  你不要多想,好好读书,人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是会死的。  我知道,但是……  当时我在想为什么呢?一个人的变老的过程,一个人的生死过程,以及他的最终的结果似乎根本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就像疾病缠身根本不分高低贵贱,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有被病魔抓住的风险。但是偏偏癌细胞这样的东西降临到我大姨夫的身上,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想不到,这样一种我以为离我非常遥远的东西,现在就在我的亲人身上。我吃惊之余是多么的憎恨老天不长眼,我大姨夫是个多么好的人啊,无比勤劳,无比善良,虽然有一点点偏执,但是他对大姨还有我的表弟表妹们都是十分好的啊,夏天和我大姨掌管着几亩田地,微风吹过绿油油的稻田翻涌成碧浪,一个戴着斗笠的男人在田埂上回望着这片充满丰收和快乐的土地。我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种“生于斯,长于斯”,化于斯的模样。  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摘荔枝了吧。在那个荔枝和龙眼丰收的季节里,他和大姨会喊我们家去他家里摘红彤彤的荔枝。当然这也是一个聚餐和分享快乐的时刻。在城镇和乡村交替的地带,这是亲人们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  但现如今让我回忆那个时刻,其实这一人物在脑海中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我真的无法仔细去刻画,他好像一个脱掉眼镜站在你面前的人,你知道他就站在你的面前,却无法通过自己的双眼看到对面的人物。  而有一颗歪脖子树,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那是我童年的地标之一。这颗荔枝树在一个池塘边上,旁边还有一个碾碎稻谷的房子,在零几年机器还不是很高级的年份,乡下很多农民都要把家里田地里收获的稻谷,通过一个大大的机器,从一个形似漏斗的洞里送入一个管道,白色的稻米会哗啦啦地溜出来。当然还有巨大的轰隆声在耳边呼呼作响。大姨夫就站在一个带有楼梯状的木台顶部仔细看着机器是否正常运转,很多次我都是在下午看到这个场面,南方夏天的下午一般十分漫长,夕阳会一直照耀着这个开着门盛满丰收的房间。大姨夫一般是穿着一件灰色或者褐色的polo衫,宽大的西裤被卷到膝盖下的地方,黄色的拖鞋,高高瘦瘦的身子被太阳拉出长长的影子,似乎一直是这样,大姨夫这样的一个形象不自觉地印在脑海中,岁月在这个老汉身上透过被太阳晒黑的皮肤和辛苦劳累于农活的质朴特质完美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而那颗树除了长势良好,伸的过长的树丫被修剪之外,时光没有在翠绿的树叶和乌黑的树干上留下任何的记忆。它也就是沉默的洒下一片阴凉,用它那粗壮的枝干给娃娃们当一个可以做荡秋千的支架。从池塘引过来的一条小河同样也在见证着这个男人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因为他在这颗树的旁边建起了一穜承载着记忆的老房子,最近的一次重大人为失误,应该是几个小屁孩玩火熏黑屋子的染色吧。  这个老房子有很多故事,记载了大姨夫可能一辈子的记忆和故事,子女们的婚嫁送娶,生活农忙的晒谷摘果,小卖铺的聚会麻将谈话……人来人往,循环往复,直到我也不会暑假去大姨家吃遍小卖部的所有零食,不用再担心被乡下蚊虫叮咬,表姐们也不在家里居住开始踏向更为繁华的地带试着赚钱养娃的生活,村民们也没有那么频繁的聚集在这个地方打麻将话桑麻,逐渐步上为了生计去城里找工作的时候,这个老房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位见证者,见证时代的变迁,幻化成人们生活轨迹的坐标,最后成为新一代人故事所承载的百宝箱,储藏着历史点点滴滴的变化记忆。  而我的大姨夫,在这个房子周围的所有生活,抬水,看店,喂猪,种田,养娃,赶鸡……都因为年岁的洗礼,慢慢模糊在生活里,淡出于人们坐在家门口看着过往人客中,但无数的人们,似乎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只是可能在某个夜晚,大姨夫突然在梦里再当一回路人甲或者主角,和你演绎一个美好或者令人悲伤的故事。而这些梦幻的呓语流转于人们的口中梦中,而真的无人问津的时候,这个人也许就会真正的死去了吧。  而我死去的外婆也和这个故事有关,她也当过这个房子的护理工,参加过煮饭喂鸡种庄稼的生活,本来她是来乡下试图感受子女抚养的休闲生活,但是老人总是想找到生活的支撑点,找到消磨时光的事情干一干,据说那个房子的地板都被外婆扫得抛光,扫帚都磨凸了。  而我的大姨夫也和外婆一样是一个勤劳的人,但为什么老天不行行好,哪怕是都能活到88岁,那样也会让悲伤来的晚一些吧,能做的事情也可以多一点吧,还未曾实现的愿望,子女们未尽到的孝道,能够享受到的快乐和幸福也可以多一点吧,哪怕多那么一点点,我想也是足够了的吧。  我爸说,医生已经判了死刑,最多半年,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肺部了。  我看着我爸,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觉得他好老好老,我好怕面对假如我爸死去了,不能承受的那个事实。但这都是生活中会面对的事情,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一个个人的倒下,消失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继而新一代人的出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又一起聚餐了,大姨夫夸我衣品提升了,已经有20岁人的模样了,我笑而不语,他在酒桌上讲述他在农村供销社没日的繁琐工作。  我们那时候可不像你们现在生活的那么好,我们一班人早上五点就起来熬粥,一直准备各种各样的事情,一直忙到夜里十点十一点才有空休息……  大姨说过完年准备把镇上的房子再建高两层,表哥在县里的房子等到孩子们都上初中了,大姨夫可能也可以搬到县里去住的。  我觉得这样的晚年生活应该也算是蛮好的了吧,只是癌细胞没有答应,它拨动了分离死别的时刻标尺,定格于一个更为年轻的时期。  而似乎每个人只能偷看这个世界一眼,这一眼老天给予每个人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尽相同,放入这条滔滔不绝的人类发展演进的长河里,每个人似乎于句子中充当的是那个逗号的角色,这部历史不断发展,不断推进向前,丝毫不为任何人停留刹那。我们总说某某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在我看来,于很多个句子中间,这一笔就是一个小小的逗号。而每个人的离队都成为了一个逗号,每个人的话都还差那么一点点没说完,所有人都希望那个人能够说完那句话,演完那个故事,写完那段传奇,但是终究会留下那么一些遗憾供后来者去品味和悼念。  可能这也是这个逗号本身所想说的吧。

  • 《找到你》:当代女性的困境

    原创.首发.独家影片《找到你》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担任监制,由吕乐担任导演,姚晨、马伊琍等知名演员参与演出。影片以当代女性的角色困境为视角,上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并斩获了一系列奖项。《找到你》是一部关注女性的现实主义力作,以女性视角贯穿整个寻女故事的始终,逐渐将三个不同女性的境遇融入其中,展现当代女性所面临的角色困境,引发对女性身份与自我如何实现统一、摆脱角色困境的思考。朱蒂斯·菲特利在其《抵抗的读者》中指出:“女权主义批评是一种政治行为,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释女权主义这一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意识和读者与他们所读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叙事电影几乎架空了男性角色,力图打破在电影中女性长期处于不拥有其主体性、依附于男性,成为男性的附庸的“他者”位置。电影《找到你》中的三个女性在男权制的压迫下,两性之间的权力并不平等,表现为主动的男性与被动的女性,影片试图在男女性别差异的二元对立中,去探讨女性在当代社会生存的艰难处境。(一)职业女性———李捷李捷作为一个干练的职业女律师,兼顾职业与母亲的双重身份。有独立的人格和当代女性所特有的主体意识,她不认同女性角色被牢牢固定的传统的价值观,但是她拼命工作,搞定应酬与骚扰,在职场上证明自身的能力……这些举动都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只是想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相反抗,从心底来说李捷是屈服于男权社会的。以李捷为代表的当代女性在社会进程中,既要在职场上与男性一样奋力拼搏,又要照顾家庭,尽心尽力履行母职。但职场妈妈这个身份根本无法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只存在牺牲,她的独立渐渐在两者之间的撕扯权衡中变得支离破碎。李捷选择了事业,也自然成为了家庭中的“边缘人”。婆婆、丈夫、警察、保姆都不理解她,认为她没有扮演好母亲的身份。但若是选择家庭,则可能面临和朱敏一样付出一切却也失去一切的被动状态。(二)农村妇女———孙芳孙芳不同于李捷和朱敏,她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底层女性,是深受男权制压制的典型女性形象。她缺乏知识与文化,不像李捷那样有女性意识,因此才嫁给了一个浑身缺点的恶棍。孙芳从新婚之夜就开始忍受家暴,她遵循着传统观念,把生孩子作为改变现状的寄托,认为通过生孩子就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这是孙芳自身独立人格与意识的缺失,也是传统农村女性的愚昧。她的不幸却正是从生下孩子开始,一个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症的女婴,使孙芳开始了丧偶式的拯救。为了孩子,孙芳不惜沦为社会中的“边缘人”。孙芳的不幸遭遇不仅代表个人,更是凸显了典型的社会问题,社会教育水平和资源的不足导致孙芳没有办法自主进步,她在走投无路之下只能依靠出卖身体换取男性的财富,被迫使得女性身体商品化。底层农民的身份注定无法拯救她的孩子,大雨如注的夜晚、怀中死去的女儿、风雨带走的雨伞……孙芳的无力挣扎凸显了当代社会底层女性所面临的尖锐人生。(三)全职太太———朱敏朱敏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情节阐述,但从仅有的几场法庭戏中可以窥视,她与李捷同是中产阶层的当代女性,但在事业与家庭中,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一个具有高等学历的都市知识女性,因为怀孕而放弃了事业,选择担当一个全职家庭主妇这样的传统女性身份。然而她的付出与牺牲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丈夫反而变本加厉,在她怀孕时出轨使她受到精神刺激,在“丧偶式育儿”中朱敏面临着崩溃,成为了人格独立的“边缘人”。贤妻良母也意味着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朱敏的选择也让她在争夺孩子抚养权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丈夫的婚内出轨和缺乏家庭责任感的行为并没有成为朱敏谈判的依据,律师抓住她的经济弱势和产后精神抑郁让她几乎失去争夺孩子抚养权的能力。在家庭中朱敏只得依赖于丈夫,丈夫掌握了话语权,没有经济独立就失去了人格独立。成为全职太太的朱敏生活圈子日渐狭窄,眼里只有孩子和丈夫,失去了自己的爱好和空间,慢慢与社会脱节,逐渐被社会边缘化,迫使她试图自杀。尽管李捷最后违背职业道德站在朱敏的立场上为她求情,但现实问题是朱敏在争夺了孩子的抚养权后,势必需要走上工作岗位赚钱养育孩子,这时又会面临新的难题。米利特在《性的政治》中指出,性别体现了男性文化视域下公众对所认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阶级、种族具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以男性制定的一系列观念、制度去实现对女性的统治,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身份都各自不同,但境遇却极其相似。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选择,都因她们是女性而变得苍白、无奈。三位女性在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以及她们所作出的挣扎、抵抗,为内层结构赋予了影片曲折的剧情,似乎无论怎样,悲剧已是必然。影片中三个女性的自我都没有受到认同,一方面是男性对她们的不认同,另一方面是女性之间的不认同。李捷的丈夫说“你不像个女人”、警察也讽刺她“没做好一个母亲”,孙芳直接说“你不配当妈”。孙芳的自我也没有得到认同,她没有感受到丈夫对她的平等与尊重,反而是被视作发泄欲望与传宗接代的工具,在孙芳想要倾诉自己的苦难时也没有得到李捷的帮助,而唯一一个善待她的人还是一个游走在法律边际的混混,这将孙芳的自我逐步推向瓦解。朱敏做到一个贤妻良母的身份却遭遇丈夫的婚内出轨背叛,她为了家庭与孩子付出一切的行为,在李捷没有丢失孩子之前是不认同的。在男权社会中,男女权利并不平等。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对女性的标准从古至今具有延续性,三从四德等观念一直是衡量女性的其中一种标准。从电影的叙事意义角度来看,女性意识主要包括两层内涵,一方面电影中应该去体现女性的独立自立意识和性别平权意识;另一方面不能将女性置于男性凝视 的对象,成为色情 观 看的符号,而应该去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和面临的问题,揭示女性的心理特征和共同需求。影片《找到你》中体现了都市女性与农村女性的女性意识被动觉醒。饰演李捷的姚晨曾在演讲中说:“这些年,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没有人问我先生同样的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对于男女角色的定位与期待不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把男性定义为只要解决家庭在经济方面的问题便尽到了责任,不存在家庭与事业如何兼顾的问题。影片中的三个女性都没有得到男性的平等对待,她们身处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也自然会导致女性自我定位的错误与自主意识的缺失。所以女性与女性之间也无法理解,孙芳不理解李捷为何不专心带孩子,李捷不认同朱敏为了家庭放弃事业……这正是由于她们也形成了男权社会中看待女性那一套固有的价值观,所以每一个女性的身份与自我都无法实现统一。影片《找到你》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女性视角电影,真实反映了当代中国女性身份与自我深陷困境的局面。人性的复杂性让观众的理智在愤怒和同情中拉扯,孙芳最后的纵深一跳,让大众不禁思考当代女性的出路在哪里。以《找到你》作为片名,除阐释李捷找到女儿多多的剧情含义之外,更映射当代女性应该如何摆脱角色困境,对应身份与自我,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影片只是将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已经达到了电影的教化作用。国产女性主义题材电影在对女性性别角色困境上的反思将推动现实女性享有更多平等的权利。逐渐消除女性性别弱势的局面,女性的身份与自我该如何实现统一,女性角色如何摆脱困境除了通过电影去深入挖掘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遭遇以进行回应与社会性呼吁外,还需要男女平等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共建性别和谐的社会。

  • 红 船

    原创·首发·独家  100年前,是1921年。  那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提起党的成立,人们总是会想到浙江嘉兴南湖的那只红船。我们今天把红船上的革命先辈以及此后无数追随者在英勇实践中凝聚而成的精神概括为红船精神,用来指一种开天辟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样的精神听起来总是让人血脉贲张、肃然起敬。  可是那条船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远远没有这样大无畏的气魄。那是一条无依无靠、小心翼翼的船。它随着初中历史老师的讲述出现在我的脑海。我知道那是十几个热血沸腾、心怀理想的年轻人在不断探索中找到的栖身之所。我不记得当年的历史书上是否有插图,也不记得后来看见的插图中是否在下雨,但是从听到那个故事的第一次起,我脑海里出现的那条船就是处在漫天的大雨中。  雨声大得厉害,雾也浓得化不开,严严实实遮住了船帷里的所有人,也掩盖住了他们可能激昂也可能担忧的所有声音。  船上的人,感受过那个时代雨水透彻的冰凉。从大西洋驶来的蒸气腾腾的船只,从南向北越来越多的通商口岸,被熊熊大火烧得只剩下灰烬的世纪园林,委曲求全一让再让的清政府,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却又全部失败的改革和革命,警察和卫兵对准学生的枪口,破败不堪的家园和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同伴们……  是俄国的枪声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旗帜点燃了他们的希望,那无数次燃起又无数次破灭的希望。有人开始疾呼,有人开始奔跑。他们听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同盟声,像暗夜里的人看见星光一样迎了上去,幻想着军阀割据的末路。可是四月和七月的两场政变打破了一切憧憬,随着汩汩的鲜血和年轻的生命一起消逝的,还有他们对于另一种主义的信任。克制住沉重的悲痛,他们奔到南昌,用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接连不断的起义、长达十年的革命,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由东向西从南到北,终于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阵燎原之势。  燎原的火光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热血和渴望。原先的敌人暂时和解一致对外,有人在正面战场杀敌无数,有人诱敌深入捷报不断,有人抗住了非人的逼问和暴行,为着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交付了年轻的生命。努力连接努力,火光照亮火光,校园门口的乌合苟且烟消云散,铁轨旁肇事的始作俑者落荒而逃,天安门前的人们终于等来了久违的共和。  我听见雨声小了一点。我想当时的人也听见了。他们的脸上有了一点笑容,笑容里混杂了几分凝重,凝重中是密密麻麻的汗水在滴落。大庆的油田、罗布泊的沙漠,记住了他们的汗水,也见证了这个民族创造的发展奇迹。  深圳春天的故事、多哈跨世纪的复关、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百年前的红船终于穿过滂沱大雨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央。红船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坚固。血与火的斗争不复存在,为共产主义献出生命的时代考验也不复存在。碧海蓝天,绿树白鸽,十几亿中国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没有人再担心飞机大炮的残虐,也没有人担心其他民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样子,但是红船上的人知道,共产主义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实现。  我看见红船上的人在接续前行。有人在万家灯火的春节义无反顾搭上了前往疫情一线的高铁,有人放弃富裕安逸的生活扎根到了脱贫攻坚的最深处,有人在为另一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谋篇擘画。在2035年的春天里,在2049年的7月,红船会看见更加明艳的阳光,和亿万人民自由劳作的身影。那里的光亮,会带领我们走向前辈们翘首以盼、用生命守护的远方。那里,是乌托邦和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完成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血肉、用热情、用驰而不息的奔跑迎来的光明前程。那是红船穿越风雨不变的指向,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心向往之的光亮。

  • 一次孤独的『修行』

      距离2021年考研结束已经快一个月了,站在自习室门外,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已经积蓄了足够多的情感来回忆它,回忆其中的喑哑沉默与意气风发。  窗外鸟声清脆,阳光熹微,我坐在自己苦读了七八个月的地方,感受着太阳的暖意。朋友问我,你觉得考研难吗?我仔细思考,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考研的战线将近持续了一年,这一年固然是难的,可轻轻的一句“难”或者“不难”,在我看来却都是词不达意。  如果非要给考研定义,我想我会把它形容成一场盛大而孤独的“修行”———一个人在黑暗中踽踽独行,期盼前路,未知的前路,“焦虑”与“疲惫”是这场“修行”中时常来访的客人。一开始,焦虑自己的选择;慢慢地,焦虑自己的学习进度,焦虑我那一无所知的对手,于我,他们是似有若无又无法忽视的存在;甚至到了最后,焦虑亲人和朋友们信任的眼神。太多的不确定,使得自己偶尔会踌躇满志,偶尔也黯然神伤。也有很多“疲惫”的时刻,累到什么都不想干,只想静静地坐着。研友经常说,每次走到食堂吃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就会感到一阵松弛与愉悦,这就算是这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了。我会心一笑。那种感觉太强烈了,像是你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世界熙熙攘攘,习习的人流自由向前奔去,自己却被束住手脚,战战兢兢,不敢轻举妄动。脑子里绷着的那根弦,只有在类似于吃饭的时刻才偶尔松一松。  如果说“焦虑”与“疲惫”是“修行”中的客人。那么“孤独”绝对就是“修行”本身了。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跑到自习室的角落背书,远离手机,我感受到浓浓的孤独感,只有郎朗的读书声让我感受到陪伴,给我慰藉。我曾在大二时候的笔记本上找到过这样一段话 “在大学,加之读研读博的路上,你要打败的从来都是你自己”,这一年的学习让我真正读懂了这句话,路是会越走越宽的,但这从来取决于你能不能耐住孤独与寂寞,走到前路之中去。  当然,人生从来都是AB面共存的,“焦虑”“疲惫”“孤独”的背面是巨大的成长与喜悦。我和远在异乡的家人说,这是我从小到大考过的试中最痛苦的一次,但也是最值得的一次,我的家人不解,我也不知从何解释。当我一天一天地背着一本本厚厚的书,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考研这个词的重量,也一次又一次与诱惑、与孤独斗争;当一切开始明朗,一切尘埃落定,一切从此远离,一切又深深刻入骨血。像种子默默开了花,像地底的泉水,汩汩地流到了地面,我站在自己的高光时刻,感到一阵狂喜,我感受到自己巨大的可能性,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感受到生活的可贵,多了向前走的坚定与勇气。虽然这份成长,这份喜悦是喑哑沉默的,少有人知,少可形状。  我知道,人生并不止步于此,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面对许许多多的难槛,大抵如这般艰难。但我想在此时此地,为这场“修行”大声讴歌,以此,作为这场内心“修行”的记录,它将在未来的每时每刻警醒我,心怀感恩与敬意,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