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奕琰:玉经琢磨终成器

期次:第989期    作者:校报记者团 张径舟   查看:155

阮奕琰参加纪念“一二·九”运动八十五周年长跑火炬接力活动(右一)

原创·首发·独家

“去年年底我们一起在实验室做实验,学姐每天很早就到了,除了吃饭时间,几乎都守在一堆瓶瓶罐罐中间,直到夜深才离开。”提起萃英学院2017级化学班的阮奕琰,几个学妹最先想到的便是她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样子。入校以来,她将自己大块的时间挥洒于实验室、教学楼,每顺利完成一个实验就好像“在漫漫长路上前进了一步”。

在同学们眼中,她是手握国家奖学金、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的拼命学霸,但标签背后,组成这个女孩大学回忆的,大多数是看书、演算、做实验这些平凡的日常。几个月后,她将前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续书写属于一个 “科研人”的沉默时光。

回到梦想最初的起点,阮奕琰其实本没有多么远大的抱负,想起四年前填专业时的想法,“只单纯觉得化学没那么难学”。相比于身边将长远规划做得条分缕析的同学,阮奕琰更倾向于走稳脚下的每一步,抓住身边每一个机会。

萃英之旅———从迷茫到坚定

“一开始没有想过要去萃英学院的。”提起自己与萃英学院的缘分,阮奕琰一直都觉得这是一场非常奇妙的缘分。刚开始阮奕琰并没有考入萃英的这种想法,直到偶然听专业课老师说起萃英有更好的平台,才觉得自己“或许可以试一试”。

在截止时间最后一刻提交报名表的她,随即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专业课复习。化学萃英班的选拔分为心理素质测试、实验技能测试、专业知识笔试、PPT面试和体育测试,每一项都是一个“硬骨头”。阮奕琰认真分析了笔试和面试所占的比重,发现面试答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此,在专业课复习和基础实验复习的同时,她积极向往年参与过考核的学长学姐寻求建议,在面试的PPT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

准备考试的时候,身边许多同学也都提交了报名材料,阮奕琰对此也没有太多压力,觉得 “该怎么准备就怎么准备,尽力就好,不必太在意结果”。最终名单发到群里时,她扫了一遍没发现自己的名字,心里“还是难过了一会儿”。直到舍友告诉她通过考试后,她才明白原来自己是把名单看漏了。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要发生一个大转向了。

来到观云楼八楼这个陌生的地方,意味着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她回忆起第一个暑假上小学期的时光,想到的总是焦虑与迷茫。“班里很多同学都能跟老师很好地交流,但我很多课程都听不懂,全英的沟通更让我摸不着头脑。那时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不能落后。”明明知道没有人能一下子成长,她却还是固执地把自己推向一个极端,没日没夜地跟全英材料、专业知识“死磕”,以为压缩休息时间、增加学习时长就能看到效果,“现在来看,那段时间我太急于求成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二上学期,“紧张、焦虑和不知所措充斥着我的生活,想做的事情太多,但什么也做不好。后来我发现过于和别人比较的话,留给自己的时间就很少,发觉苗头不对,我就静下来好好思考,决定调整自己的心态。”真正做到专注于自身,是在2018年底。从那时起,阮奕琰开始静下心来,回归最基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回看两遍:一遍是下课后的及时巩固,一遍是完成作业前的再回顾。“我认为教材是基础,有余力的话才会去看些文献。”

提起现在因过度比较而恶化的 “内卷”风气,阮奕琰有自己的“小技巧”。在每一次阅读教材、整理笔记、打磨作业的过程中,她会努力将目光朝向自己,“不去想要比多人多写多少,而是关注自己思考以及沉淀下来的知识。”在一天天的专注生活中,她不断探索,为每一个小进步鼓掌。

最让阮奕琰难以忘怀的突破,莫过于如今每一次活动答辩后的轻松自如。刚开始,她的内心十分抗拒在台上说话,每次答辩前就开始紧张,站在台上就没办法聚焦台下的事物,“完全看不清下面有谁了”。为了突破这个短板,她“强迫”自己主动上台作课程汇报,申报学院里的学生科研项目。经过一次次课程汇报、科研项目的磨炼,现在的她站在台上甚至能临场发挥,运用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自如地表达想法。

基础打牢后,她逐渐转变思路,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从填鸭式的输入到有方向地输出。虽然在学院的学习节奏很快,作业和讲座永远不缺席,但她凭借着强大的自学能力,自如地穿梭在专业课和科研项目之中,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但这并不代表她就是一个自律且优秀的完人,学习时间长了,阮奕琰也常有走神的时候。每当这时,她就让自己离开学习的环境,站起来走一走或者走出观云楼逛一逛。慢慢地,她专注的时间持续增加,就让学弟学妹们看到了一个“除了吃饭和午睡可以在观八学习一整天的学姐”。

“你在三四月做的事,七八月自有答案”。着眼于当下的阮奕琰在学期末的考试中发现,她在强手如云的班级里也名列前茅。但她一直告诉自己要始终保持谦逊的状态,始终坚持重视基础的习惯。在疫情期间无法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本身难度就比较大的专业课《结构化学》学习起来格外困难。她就一遍遍看课程回放,查阅每一个不懂的名词,一点点啃下来每个知识点,最终呈现出一份让老师和自己都比较满意的作业。

专注于自己不等于忽视外在的环境。在阮奕琰看来,身边的同学都是值得自己学习的榜样。对于有机化学,她原来的学习状态就是“纯靠背”,很难触类旁通。这种事倍功半的学习促使阮奕琰 “转益多师”,请教班上同学学习有机的技巧。“问的多了,就对他们的思考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到自己的学习中,慢慢地就顺利多了”。

现在的她,已然是许多2018级化学萃英班学弟学妹心中的榜样。在他们眼中,“学姐和我们一起上配位化学课,半学期网课之后记的笔记比我们所有人都多,线上线下都从不划水”。虽然这些赞美有时给她带来些许压力,但是“我相信每个人一定有闪光点,如果我的有幸被别人看到,我也是很幸运的呀”。

萃英的点点滴滴,始于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冥冥中将她带到科研的方向。不论是比赛场上的高光时刻,还是作业纸上的公式细节,都愈发坚定了她投身于学术之旅的决心,“哪怕现在还是会受环境的影响,但现在的我会更加专注于自我提升,为自己的进步而欣喜”。就像历经时光打磨酿造的烈酒,她用时间打磨自己,步履不停。

课余生活———从局促到从容

学业生活之外,阮奕琰也在许多个场合释放了多元的自己。她担任过学院迎新晚会、中秋晚会、新老党员结对子活动的主持人,参加了学院和学校的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在各大运动会和球类比赛上挥洒汗水,也穿过正装代表学院学生会讲话。

对于阮奕琰而言,每一个活动就像每一份作业,都要负责到底。大一在院朗诵比赛小露锋芒后,她被推荐参加校级比赛,需要重复的排练。但她从未因此而厌烦,而是督促自己每一次都在语音语调上做出一个微小的改变,最终磨炼出一个拿得出手的舞台表现。

依托萃英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阮奕琰又一次走出舒适圈。2020年寒假,她赴蒙纳士大学学习,“逼迫”自己必须用蹩脚的外语和当地人沟通。她交流期间正好遇到火车改线路,每天通勤的时间长达几个小时且很复杂。休息时间独自出行时,她也遇到过许多麻烦,“周末一个人去海边玩,谁知道刚到海边就下起冰雹。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也找不到公交站牌,面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毫无办法,还好后来遇到了一个华裔,他把我带到了公交站台”。

在学生会的工作也成为她走出舒适圈的选择。在院学生会志愿中心、文娱中心的两年,她帮学院的同学处理了许多事情,也常在繁杂的任务中磨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沟通和组织能力都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大三的中秋晚会,是她第一次负责一个大型活动。由于当时部门还没有纳新,她与另外一个部长从白天的搭台到晚上的演出要全程负责。尽管暑假就开始写活动策划书,但真正实施时发现,原来并没有考虑太多的舞台也变成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平衡装台和演出的预算?这个问题直到两人前后去店里沟通多次才算是“啃”了下来。那段时间的她,一空下来就在想演出的细节,最终也如愿呈现了一场让大家难忘的中秋晚会。

某个时刻,最初那个在陌生领域胆怯、局促的女孩,时而还会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但更多时候,强大的她已经在很多方面影响别人了。总是和她共事的同学王永佳说:“有时候很晚仍然能在观云楼八楼看到她(阮奕琰)的身影,我经常感叹她能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很长的时间。”在团委和学生会的事务上,当其他人对一些事情拿不定主意时询问她的意见,往往能得到很有力的回答。因为害怕忘记别人的问题,她一直习惯于将同学的消息置顶,直到问题解决再取消。

回想这一路,涉足不熟悉的领域表面上看会耗时、耗力,但在从“不敢”到“敢”、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她的从容让她成为更加自信的阳光女孩,也更有能力处理学习、工作和活动之间的关系。

大三参加夏令营时,她对导师研究的生命问题就有很浓厚的兴趣。在和老师聊天时,她了解到借助荧光可以在单分子层面探究某一个现象,同时荧光也可以为许多疾病如癌症的治疗提供手段。仔细思考未来的道路,她希望可以在有现实意义的化学研究中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决定将荧光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目前关于分子合成过程中产率、纯度等问题还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过,“毕竟这也不是急了就有用的事”,慢慢来,总会看到成果。

一路走来,步履实地、专注自我的她,从在大环境中迷失自我,到不断“破界”,拥抱不同的身份。未来的学术和生活都亟待奔赴———那些鲜活的体验和长足的进步,一定会潜藏于在不同场合起舞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