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牧羊人”

期次:第942期       查看:234




 据兰州大学报(陈雅任妍)报道 侯扶江涉足祁连山区可以追溯到他读硕士的时候。“那时候去中国科学院海北站,在青海海北州,跟着导师在祁连山草原上做样方。1997年,在任继周院士指导下开始做祁连山草原的放牧管理。我那时主要研究放牧管理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牧草生产和生物多样性、家畜行为和生产力的作用,综合这些指标确定适宜的放牧强度,指导草原保护和生产。任继周院士、南志标院士那时候对国家草原生态建设提出很多建议,譬如草原要合理放牧。当时全国一片禁牧声,大家认为草原既然退化这么严重,就封起来不要用了。我们‘顶风’做试验研究,提出草原合理放牧才是健康的”。
  在一段时间里,祁连山区草原退化严重,狼毒、醉马草等毒害草随处可见,牧草供给和家畜需求季节不平衡是根本原因,主要是冬季牧草供应不足与过度放牧。“为了解决草原退化的问题,任继周院士提出了季节畜收业的理论,南志标院士建立了农牧耦合修复草原生态的模式,一方面秋季及时出栏把畜减下来,另一方面把饲草供给上,那时候肃南鹿场从河西走廊运玉米秸,搞青贮,从畜和草两个方向来减轻草原的放牧压力”,侯扶江介绍道。
  当时科研条件简陋,“设备很少,很多靠自制,最精密的仪器是向王锁民教授借的一个天平,砝码的那种,不是电子天平,又跟周志宇教授借了一杆土钻,搜罗了很多旧信封装样品,就算有装备了”。
  目前侯扶江团队在祁连山地区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临泽试验站开展。在临泽站的野外实验没有翻山越岭的艰辛,却要经受田间地头风吹日晒的考验。“这跟农民群众种地还不一样,最晒的时候不能躲起来,刮风下雨也不能一走了之,科学研究那个时间点就应该观测数据、饲喂家畜,只能顶着大太阳上”,每年都有人意外中暑,“大家都坚持着,情况严重的时候,站上的老师就赶紧送到当地医院”。
  4000多亩土地,400多只试验羊,十几、二十头试验用牛,两位驻站实验员,十名左右研究生,这就是临泽站目前的配置状况。“4000多亩土地上布置很多试验设备,我们在设备边上搭了帐篷,昼夜监测”。家畜的饲养任务都由实验员和研究生来完成,怀孕母羊半夜在试验地上产羔的情况时有发生,“深更半夜,学生们就要打着手电筒去找”。不仅如此,研究生以女生居多,清理畜圈、收集畜粪尿也是他们的工作。“粪便味道很大,牛羊的粪便量又大,空间狭小,味道确实难闻,尤其是夏天,但我们的老师们、孩子们都坚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