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之德———教学科研两个中心

期次:第942期       查看:253

  据兰州大学报 (任妍 蒋云鑫陈雅)报道 在讲《分析化学》基础课时,胡之德对每一章都要推导出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公式或数学模型以表述该章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实验现象,每讲一张图、一个表格数据和一个公式时总是告诉学生其中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分析,以便使学生掌握和学习前人的科研方法,听过他的课的学生大都认为他的教学 “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启发性”。
  1979年,胡之德第一次招录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的教学中,他非常注重探索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注意启发学生如何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知识,用已有信息去寻求规律,挖掘文献数据的有效信息及其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性;始终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如何将数据和图表转化为公式或数学模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长期的教学中,胡之德编著了《分析化学中的溶剂萃取》、《分离科学与技术概论》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等分离科学的参考书。
  在做助教期间,胡之德在左宗杞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我始终坚信科学技术一定能为中国富强和人民富裕服务”。
  在无设备、无经费的条件下,胡之德选择了当时国内外研究极少的反相无机薄层色谱和反相纸色谱作为研究课题,用简单的量筒和滤纸或玻璃薄板做工具,有时甚至将简易工具搬回15平方米的家中做研究。
  不仅如此,他还选择新颖的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对周期表中40余种离子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总结出了有一定预见性和实用意义的数学模型;相继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构效关系作为课题,研究了分子连通性指数、诱导效应指数、分配系数、疏水性参数、扩展溶解度参数、酸碱参数等与色谱行为的关系,尤其对扩展溶解度参数的计算,提出了简易的数学模型,完善和发展了前人在这一小领域的工作,计算了400多种有机物的扩展溶解度参数并用于研究其与色谱行为的关系;还研制成在线微波流动注射分析仪,用于贵金属等的分析,制定了一系列新方法;在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分析中,他结合中国的传统中药,将高效毛细管电泳用于秦皮、杜仲及其组织培养体系、丹参及其注射液、甘草、天麻等10余种中药及一个方剂中复杂体系活性组分分离和测定,为中药质量的控制和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样一个科研工作还未能全面普及的年代,胡之德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交叉学科这个新兴事物及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互补性、互感性、实用性、开放性、创造性、动态性、灵活性、合作意识和群体性”等特点,高瞻远瞩地看到了交叉学科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交叉学科思想并使其成为指引他开展科研工作的主导思想,“我有11个博士后,只有一个是化学学科,剩下的全都是其余学科,如农业的、生物的、数学的、物理的……各科都有”。尤其是对神经网络的研究,更是使他的交叉学科思想发展到极致。
  “那个时候我和研究生合作的是单层神经网络。为什么想到这个呢?因为我认为神经网络有可能用到未知领域,一些用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如何将过程换成神经网络,有可能得到更简单明了的新结果。”事实上在做神经网络这一研究工作之初,胡之德对此也不甚了解,但他始终相信该研究进行下去的话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可以运用到分析化学上,可以预测物质的产生原因,可以找出物质出现存在先后差异的根源,“就是可以解释一些别人解释不了的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胡之德充分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对于神经网络这一“新鲜玩意”,他在自己并不太懂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去做,“让年轻人去学新东西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只为了做科研,有培养学生的观点、思维、方法和境界的义务,“让学生出去以后不吃亏”。在这样的培养理念下,胡之德的三位研究生申请到了洪堡奖学金,“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奖学金,全校也没有多少人申请到该奖学金”。
  持之以恒的研究工作使他和学生们共同合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先后获部级成果奖励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