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打造 专业课程飘出醇厚的思政味

      “遗传密码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连续性,在mRNA的开放阅读框中发生插入或缺失1个或2个碱基的突变,能引起开放阅读框移动,使后续氨基酸序列全部改变,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  “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对于我们青年学子来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如同发生了移码突变、后续氨基酸全部改变一样,人生道路也会发生重大偏移。”  在2020年度兰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决赛现场,《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授课老师王媛讲解着移码突变的概念。  这是兰州大学连续第三年组织校院两级课程思政讲课比赛。近年来,学校形成了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浓厚氛围,专业课老师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教学变得深入而厚重  你在为学业奋斗而呕“心”沥血时,heartisworking;  你在为获得成功而“心”潮澎湃时,heartisworking;  当你为旅途中的美景而“心”旷神怡时,heartisworking;你在因邂逅生命中的他/她而怦然“心”动时,heartis又双叒叕working.  在《医学生理学》中讲到有关心脏的知识时,基础医学院陈红梅老师用了这样一首小诗。“陈老师用这首特别有趣的诗告诉我们要热爱心脏,学习之余适度锻炼。加入这些内容后,可以充分地激发起对生理学课的兴趣。”课后,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吴松霖同学觉得这个知识点让他印象深刻。  陈红梅曾获兰州大学2019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决赛一等奖。她认为“课程思政”不是直接讲解原理或道理,而是解析现实生活、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内在规律,并通过生理学发展史中的案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使医学生理学教学变得深入而厚重”。  实验动物在医学领域作为“人类的替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指导生理学实验时,陈红梅常常教育学生要尊重实验动物,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生命。在体动物实验全程麻醉,规范操作,实验结束后及时给动物实施安乐死并进行创面缝合,包装好尸体且勿置入其他实验垃圾,及时送至回收点存放……“我希望将全程的仪式感地贯于穿生命伦理教育,培养有温度和有良知的医学生。”  “讲授细胞动作电位时,明确刺激强度达到或超过阈值的有效刺激是外因,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则是内因。动作电位一旦爆发,其大小和变化规律只取决于其内因。以此启发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创新研究中把握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刻苦努力、厚积薄发。”在开展教学研究后发表的课程(下转2版)

  • 教学相长 构建导学关系新坐标

      “第一次见到导师,我就惊呆了。不大的办公室,却有整墙的通顶书柜,沙发上、茶几上满满当当都是书。”这是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啸第一次见到导师王乃昂的情景,那时他还是大三的学生,如今已经读博了。  几个月前,刘啸刚刚获得“直博”资格。毕竟要将接下来的5年青春奉献给热爱的地理学,因此选择导师的时候,刘啸非常慎重:“我想爱读书的老师一定学问很深,可以在他的指导下好好做科研。”  顺利进入王乃昂教授团队后,他跟着导师去外地开会,依然发现导师最喜欢去的就是不同城市的书店,最喜欢做的就是买当地的报纸,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导师已经把这种随时研究中国大地风土人情的习惯融入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对我影响很深,科研不只是做出成果,而应该具备一种情怀。”  导师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学生尊师重道,学有所获,团队潜心科研,成果高产,成为近年来兰州大学坚持的研究生教育“三位一体”的引导方向。在构建新型导学关系、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上,兰大师生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让德育立身  “所谓地理,就是指地球上的道理。对于提倡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地理学来说,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是增强适应能力、良性竞争和后发优势的重要保障。”在地理学领域探索数十载的王乃昂教授深知,“学地理要广泛涉猎,还要勇于钻研。”  这是刘啸成为研究生后,导师给他上的第一课,也是对所有学生提出的要求。多读书、肯吃苦成为王乃昂教授团队接地气又十分受用的“团队宗旨”。  说起跟着导师一起做科研的经历,刘啸滔滔不绝。“王老师现在58岁了,我们跟他出野外,他的登山速度总是比我们快。他常跟我们讲年轻时考察冰川的故事,2008年登顶大雪山,一道闪电就落在他的面前,响雷十分刺耳,令人后怕不已。所以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磨炼,它对于塑造意志品质大有裨益。这是导师教会我的。”  在兰州大学,这样注重言传身教的导学团队并不少见。  “包老师指导我们做研究时非常严格,尤其强调学术诚信。生活中他喜欢用幽默直白和具有前瞻性的方式和我们交流,帮我们化解难题。他给我们讲的第一课是 ‘学会时间管理,分清轻重缓急’。”管理学院博士生张弘口中的包老师,就是管理学院包国宪教授。  包国宪教授一直坚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多元、互补”的团队。张弘本科时就受到过包国宪教授的指导,保研时毅然放弃外保机会,选择留在包国宪教授团队继续深造。“应该用科研平台与学术生态吸引学生留在这里。”包国宪说。  2019年,兰州大学出台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明确提出导师行为的七条禁令,并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纳入教职工年终考核。  在这场教与学的过程中,导师们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观。如刘啸所说:“最大的收获是不仅学会了如何做学问,更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品行端(下转3版)

  • 产教融合 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新征程

      11月初的广州,温暖如夏。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鲸科技”)广州研发中心,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工程硕士赵文斌与9个小伙伴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四个多月。这一天,他们进行第二次联合培养成果汇报。  屏幕这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瑞生教授等指导老师仔细倾听同学们的收获与困惑。广州那头的讨论室里,10名年轻人“意气风发、冲劲十足”。赵文斌的汇报已经从熟悉公司开发流程、开发规范等深入到思考ApacheRanger权限管理、Ranger如何与Kerberos对接、Hadoop组件打包等专业问题。短短四个月时间,他成功实现了从学生转变为可以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技术人才——立完成公司工单21单,能够敏锐发现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公司评价“超出同期企业校招硕士中表现优秀的同学。”  这个令人惊喜的故事,还要从2019年3月讲起。产教融合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2019年3月,已有多年合作基础的兰州大学与浩鲸科技联合组建“智能计算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为兰州市重点资助的产学研基地。2019年秋,首批10名硕士研究生开始了特殊的学习之旅。  原本双方约定学生在校学习半年基础课,之后就直奔广州,在研发人员超千人、面积超三千平米的研发中心边工作边学习,利用两年时间培养出具备业务视觉、设计能力、架构思维的工程硕士。为此,浩鲸科技为每一名同学配备了一对一的具备资深架构师职称、从业十年以上的企业导师,以及日常“辅导员”,双方制订了严格的联合培养管理办法。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时间计划,在停工停产的2020年上半年,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和同学三方也没闲着,一起在线上开组会研讨学术前沿,企业导师扎扎实实地上了三个月“网课”。“python编程、JAVA基础课程、基于大数据平台、算法原理和实现这些实践必备课程让同学们听起来如饥似渴,不过课后的作业对应届上来的研一同学可是难度超高,有时一门作业就要做上三四天。”张瑞生说。  严格要求的好处是同学们一到公司就能快速投入战斗。每个人都拟定了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以及阶段性参与的重点工作,比如王潭洋参与广州移动项目和泉州公交线路优化项目,郭振斌则参与浙江移动智慧机房项目和空调末端节能项目。企业导师对同学们的关注和培养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建议有的同学“增强对工作的全面分析的能力”,有的则是“加强表达能力、不要害羞。”  后续,浩鲸科技会要求同学们每月做一次总结交流,明确具体方向之后坚持下去,“因为产品会有迭代,导师会有更高的要求。”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的是产教研新生态,服务的是现代教育新格局。  2017年,兰州大学药学院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获批“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形成“学、管、研”三位一体的药学硕士专业(下转3版)

  • 兰大人的“体育范儿”

      当悠扬的笛声响起,兰州大学高水平武术队的队员们轻步缓移,手舞太极剑,静若伏虎,动若飞龙。剑锋柔中带刚,顺逆缠绕,一意一念,仿佛在空中写下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这几个字。这既是兰大的校训,也是兰大的“体育范儿”。体育远不止“活动活动”那么简单  “下面我讲一下中长跑的动作要领和技巧”。操场上,丁督前正在热情洋溢地给学生们上田径课。大嗓门、高声调……这门几乎不需要“玩”任何运动器械的体育课,却让学生们津津乐道。  学生喜欢的背后源于授课教师用心的教学设计。  丁督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谓极其精细。他从“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仪表仪态”三个方面入手,面部表情用于调节课堂氛围,身体姿态用于吸引学生注意,仪表仪态用于展现教师风采。这些“非语言行为”都在“丁式体育课”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多年前,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是“活动活动就行”,甚至有的学生觉得体育课浪费时间,会想尽花招请假。  为了改变这种错误认知,学校下决心要真正重视体育课,把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从“活动活动就行”,变成需要并喜欢的正规课程。  多门课程历经数次调整和完善,在师生长期共同努力下,逐渐成为一门门典型、优质、广受欢迎的课程。  “瑜伽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并非身体上的改变,而是教会了我一种平和、自然的处事态度。我会一直坚持这项运动,让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贾文红课堂上学生写下的一段话,配上瑜伽课的一张照片,彩色打印出来,会一直在体育教研部保存。  教授民族体育舞蹈的陈爱华,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摸索出了以团队汇报演出的方式展示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从服装选择、妆容发型到音乐选曲、动作设计,全部由四五个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学生很有创造性,会给我很多惊喜。”陈爱华自豪地说。  不论是田径、“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项目,还是气排球、排舞、美体塑身、游泳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热门项目,亦或是锅庄舞、民族体育舞蹈、武术等具有地区和传统文化底蕴的特色项目,老师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制定出既符合自己教学风格又能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授课方法。  与“体”挂钩是健康,与“育”相连是成长,二者合一才为体育。  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挑选和设计了6个室内项目为学生开设“云体育课”。  从来没有过录制视频和线上授课的经验,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到展现方式的选择,从前期录制的摸索到后期剪辑的学习,体育教研部的老师们“现学现卖”,最终成功录制了6门线上教学视频并在超星网络学习平台发布,让体育课在防疫期间实现“停课不停学”,兰州大学走在了全国前列。  现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兰州大学体育课的常态化方式,网上教学项目也拓展到了10个。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大一新生冯子航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兰州大学,他喜欢(下转3版)

  • 我校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滚动资助

      本报讯  近日,历史文化学院白玉冬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北朝至隋唐民族碑志整理与研究———以胡语和境外汉语碑志为对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滚动资助支持,资助经费60万元,目前我校累计已有3项重大项目获得滚动资助。该项目课题组两年来对隋唐时期漠北草原和境内西北地区的鲁尼文、粟特文、回鹘文、汉文、婆罗米文、藏文等碑志进行了详细考察,对国内学术界鲜为人知的一些碑文进行了解读介绍,收集到一批新发现碑刻的图版等第一手珍贵资料,并通过研究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社科处)

  • 甘肃省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

      本报讯  11月12日,甘肃省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成立挂牌仪式在护理学院举行。我校党委书记马小洁,甘肃省民政厅厅长张柯兵、副厅长蔡强,我校副校长李玉民出席仪式。  马小洁和张柯兵为甘肃省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挂牌。马小洁指出,护理学院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建设一套更标准、更专业、更规范、更科学、更具实效的培训方案,深入开展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护理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高层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省养老护理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兰大的智慧和力量。护理学院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我校斩获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本报讯  11月5日,“航天科工杯”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2020中国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会在哈尔滨落下帷幕。兰州大学共有3个项目入围国赛,经过网络初评、半决赛和决赛三轮激烈角逐兰州大学“真稀——全球首个稀土基多模动态光学防伪验真整体方案提供商”项目斩获金奖。这是兰州大学以及甘肃省首次在该项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团委)

  • 3名兰大学子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本报讯  近日,2019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结果揭晓,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彭虹九、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应锦川、经济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俊霞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和奖学金,我校获奖人数实现新突破。(团委)

  • 我校学子在2020“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大赛甘肃赛区复赛中荣获佳绩

      本报讯  11月7日,“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大赛甘肃赛区复赛在兰州城市学院举行,共有来自省内18所高校的108名选手参加。我校选派的6名选手共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徐霜取得写作大赛第一名,荣获特等奖;外国语学院2017级本科生王朝政荣获写作大赛二等奖;经济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天乐和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德央措姆分获演讲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外国语学院2019级研究生赵重鸳和2020级研究生刘康蕊分别获得阅读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指导教师获得相应级别的指导教师奖。荣获特等奖的选手将于12月16日代表甘肃省赴北京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全国总决赛。(外国语学院)

  • 我校校友李文辉首获全球乙肝研究最高奖

       本报讯 11月12日,公共卫生学院1989级校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李文辉教授,凭借其在推动乙肝科研和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2012年,李文辉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NTCP)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5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卫星病毒HDV。而感染HBV正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发病原因。虽然已开发出有效的乙肝疫苗,但每年仍有近百万人死于乙肝和相关疾病,并伴随有同等数量的新增感染病例。自巴鲁克·布隆伯格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乙肝病毒后,全球的科学家就前赴后继、寻找乙肝病毒感染人类肝脏的“金钥匙”。但是40多年过去了,科学家们都一无所获。各大科学期刊上曾经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都曾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对HBV受体也提出过种种猜测。但随后的研究表明,前人所发现的这些分子都不是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受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文辉及其团队从树鼩这种动物入手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树鼩是一种与灵长动物非常类似的小动物,也是除人类和黑猩猩以外唯一能被乙肝病毒感染的物种。李文辉的团队首先绘制了一幅高质量的树鼩肝细胞基因表达图谱,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个数据库,再结合先进的纯化技术和高(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