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

      本报讯 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我校教师的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历史责任,坚定创新自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高校调整转变科研工作思路、完善政策评价导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面向国家的需求、服务人民的需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厚理”的基础上发展应用研究、壮大拓展工科,走理工结合、医工融合、工文渗透的发展之路,纵向上瞄准学术前沿国家战略、横向上聚焦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综合上服务军民融合。要坚决破“四唯”、重实绩、重贡献,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引导师生把论文既写在国际学术前沿上,又写在祖国大地上。广大师生要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源头和底层”搞清楚理论研究,为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通过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解决面临的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使科技创新真正服务国家需要。要聚焦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军民融合发展,拓展应用研究,把基础研究向前延伸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推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要做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让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进教室、进实验、进课堂、进课件、进头脑,使学生从思想内心深处产生愿意探索新知、追求真理的求知欲,“留住”他们的好奇心、锻炼他们的动手力,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强于实践的优秀人才,切实将学校打造成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一流阵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当晚收看新闻联播后深受鼓舞,他表示,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内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再次深刻阐述了加快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对科技创新的方法学和具体方向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还对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发展,是我国“十四五”科技发展乃至今后长期工作的行动指南,必将成为科技创新工作强有力的“催化剂”和“助燃剂”。兰大师生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思想,并贯彻落实到今后的各项工作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兰大智慧”,为各项工作助力攒劲。  副校长李玉民教授说,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和指导方针,坚持国家重大需求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化学、核学、草业、生命、资环及地球科学等学科优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学科交叉,凝练新的学科方向,提升医学创新能力和生物医药技术水平,真正解决民生实际问题。更要找准切入点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将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完善优化学校科研评价、科研经费等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科研生态,让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由探索精神,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潜能。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和拔尖人才培养,以科研水平的提高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新时代赋予高校科技工作新使命,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要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一批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校长助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许鹏飞教授说,“新时代新使命,兰州大学将围绕‘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化地域特色为科研优势,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加强组织谋划,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被动做科研向主动做科研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变,由自由探索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转变;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汇聚高水平人才,建设创新型科研团队,着力攻坚科技难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践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投身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张浩力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投身科技创新是争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此次总书记讲话进一步阐明了要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兰州大学作为一个立足于西部,特色鲜明的高校,具有 ‘坚守、奋斗’的优秀品质。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的精髓,紧扣时代脉搏,紧密配合国家战略,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机遇。我们要主动承担推进国家与地方科技进步的重任,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在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倡导学科交叉,促进国际合作,打造创新团队,扶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做大做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真正做好‘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  生命科学学院李凤民教授说,今年是全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起步之年。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科技界的实力增长有目共睹,但与西方科技领域的总体差距依然巨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书记的讲话为科技界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进,都必然要求大量的科技支撑,依靠当下欧美主导的科技发展趋势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他们不愿意实现的。正像总书记所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中国社会发展面临大量新的瓶颈问题,我们能不能独辟蹊径,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形成中国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是摆在科技教育界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只有直面难题,勇往直前,逐步确立中国科技界主导的科技前沿,培养一大批能担当大任的杰出人才,在全球竞争中赢得胜利,才是我们的唯一选项。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王锁民教授第一时间组织教育部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他表示,我国目前虽为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还有不小的距离。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禽、蛋、奶在食物中的比例逐年增加,在优质饲草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动物性产品的生产主要靠饲料粮(如大豆、玉米等)来维持。在保证口粮绝对安全、谷物自给的前提下,我们已没有多余的耕地大规模生产饲料粮,这就造成了我国饲料粮供给越来越严重依赖于进口的现状,仅大豆在2017年就进口了9554万吨、2019年进口量也有8851万吨。因此,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通过自主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草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当前,我国草牧业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尚待挖掘,如抗逆、高产、优质饲草品种创制,牧草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体系创新、现代化牧场管理体系建设等。在国家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快推进草学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我国草业科学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使命意识、能够肩负起建设我国农业强国重任的草业科技人才。  “核科学技术事关国家安危、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大国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王锁教授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核产业链,依托甘肃核产业优势培育前沿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疏通堵点,连接断点,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构建科研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我们将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报国之志,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创新征程中接续奋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黄宁教授深切地认识到国家和人民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以及自己肩上的责任,表示我们将更加坚定地瞄准科学研究前沿,紧密围绕我国西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与新能源相关联的大型超导磁体结构等基础力学问题与共性科学问题,继续保持和强化风沙环境力学、超导材料与结构力学特色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西部土遗址保护方向的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研究与高放废弃物处置相关研究;开拓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等新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地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挖掘并解决其中蕴含的科学前沿问题与卡脖子技术问题,更好地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翔教授说,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勇挑重担,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征程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总书记的讲话精辟地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一针见血地强调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从事高能物理这一基础研究的我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在过去40年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占有了一席之地,粲-陶物理研究走在了国际前列。我们有信心通过坚实的努力,在攀登之路上留下更多中国人的烙印。兰州大学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具有注重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兰大教师,我将更加深刻地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贯穿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中去,为国家输送更多勇于创新的人才。  基础医学院杨克虎教授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总书记的讲话又一次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和我的团队师生将进一步学习总书记讲话,在行动上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开展课题研究时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瞄准循证科学这一前沿领域,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学科交叉、国际合作、智库服务等途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推动循证的理念和方法交叉发展、实践应用到更多的学科和领域,让循证科学真正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为解决新冠疫情防控等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应有学术支撑的新领域。”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学校办公室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 兰州大学获批6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本报讯  9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我校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承担6个项目。6个项目中包含1项委托项目。据悉,202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荐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鼓励和支持全国涉农高校开展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设“新农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专业优化改革攻坚实践”“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质量文化建设综合改革实践”五个选题领域。(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顺利完成甘肃省2019年度省级开发区评价考核工作

      本报讯  9月7日至16日,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作为第三方机构对全省40个省级开发区2019年度工作进行了现场考核。为高效推进考核工作,研究院按照省级开发区的地域分布情况,划分了陇南、陇中、陇东和河西等四个小组同步进行。在市、州(县、区)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下,考核工作顺利完成。考核工作严格遵照《甘肃省省级开发区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研讨会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展开。(县域经济研究院)

  • 入主流,强特色,争主导 跑出『双一流』科研加速度

      9月9日,由兰州大学姚泽恩教授团队承担关键部件的“高产额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综合验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验收。  经过6年的攻关,姚泽恩团队不仅将实验室里的大型中子发生器做到了不到1米的小型化、可移动、够安全的“紧凑型中子发生器”,更重要的是,成功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进入了国际同类中子发生器先进行列,为我国中子活法分析、中子照相、中子核材料及爆炸物检测等小型化中子应用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安全可控中子源基础。团队研制出的3台紧凑型中子发生器已有2台投入使用,得到了用户大大的“点赞”。  这得益于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六十余年来的积淀,也得益于近年来师生员工不断增强的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所激发出的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入主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向科技第一方阵进军  2020年新年伊始,兰州大学李灿教授主持的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新区试车成功。李灿团队基于长期对光、电催化分解水的研究,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解水制氢催化剂,而该项目迈出了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步,对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时光倒回至2018年,带着家乡情结以及长期以来与兰大良好合作的好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通过双聘的方式正式成为一名兰大人。学校给予他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学院又想办法腾出一些实验室。经过一年努力,兰州大学先进催化中心揭牌成立,实验室初步建成。学院一些年轻教师积极加盟,又招到多名博士后和研究生,李灿很快在兰大形成了一支催化化学研究团队。  六年来,兰州大学新增两院院士10名(含双聘),入选各类高层次人才工程近百人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头雁效应,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瞄准重大科学前沿和“卡脖子”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  头戴一个传感器,通过前额温度、脑电监测、眼电算法就可辅助识别是否患有抑郁症?基于在心理生理计算、情感计算、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耕耘,胡斌教授在心理生理信息的有效量化“感”+“知”及持续性监测等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成果先后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其核心技术已在多家企业及医疗和科研机构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躬耦先生、段一士先生在兰州大学培植起理论物理的大树。而近十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学校的持续支持下,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在凝聚态理论、引力理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兰州大学还成立了引力研究中心,助力“空间太极计划”。  夏河-丹尼索瓦人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9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美国《科学》杂志“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美国《科学新闻》杂志年度十大新闻等。  六年来,无论是重大科学发现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推早了12万年;抑或提出“藏粮于草”“粮改饲”系统模式,推动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下转3版)

  • 我校科研团队发现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空气细菌的群落特征及其潜在传输过程

    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大气微生物的采样点分布采样区域空气细菌运输的示意图  本报讯  大气细菌的迁移是影响自然环境细菌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远距离运输和当地风会影响空气中的细菌组成,但偏远、干旱和寒冷的环境,如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地区空气中传播细菌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特别是它们的远距离传输过程和机制也还不清楚。  我校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2020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生齐静(师从刘勇勤研究员、黄忠伟教授)通过采集喜马拉雅山南坡、青藏高原南部和蒙古高原的大气微生物样品,分析了空气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空气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细菌组成受到海拔、风速和辐射强度的影响,起源于区域环境或由西风模式携带。青藏高原南部空气细菌群落中具有更高的抗紫外线(UV)和低营养条件下形成孢子能力的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青藏高原南部频繁发生的降水事件(雨、雹、雪)冲掉了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导致空气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在三个地区中最低。此外,气团(伴随着微生物细胞)的运动对顺风区(如蒙古高原)空气中细菌群落的变化具有潜在的影响。由于地理临近,气团相互混合,喜马拉雅山南坡与青藏高原南部空气细菌的差异性小于喜马拉雅山南坡与蒙古高原之间的差异;尽管喜马拉雅山被认为是大气中粒子输送的“屏障”,但一些气溶胶粒子仍可以越过山脊和沿山谷输送的方式越过这个“屏障”;此外,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导致了西风在北半球的长程纬向输送,可能存在空气细菌的远距离输送。该研究为极端环境下空气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在大范围内的空间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然而,通过空气传播的细菌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蒙古和其他地区的远距离传输过程仍不清楚。未来的工作需要在更广泛的样本集中将空气中细菌群落的分子调查与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把握地确定细菌来源并绘制它们在长时间内的大气轨迹。  近日,该研究成果以“AirbornebacterialcommunitiesovertheTi鄄betanandMongolianPlateaus:varia鄄tionsandtheirpossiblesources”为题在AtmosphericResearch上发表。兰州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齐静为第一作者,黄忠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是生态学与大气科学交叉研究的结果,由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

  • 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坚守

     

  • 标题新闻

      大气科学学院王澄海教授获第二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称号  文学院杨建军教授获中央单位优秀援疆干部并记功一次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王允昌同学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