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要把准“四个高度融合”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教育教学之中,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解决好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高度融合,集育德育才于一体。教育是人类传承知识文明、培养青年人才、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并由知识技能传授和价值观引导共同构成基本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职责任务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二者高度融合,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兰州大学始终坚持老中青“传帮带”,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兰大特色的育人经验传承创新,将励志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师”。  二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融合,汇聚强劲整体合力。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实现全面的发展。思政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都在传递价值、塑造价值,任何一门课程都在努力把学生塑造成更好的人。《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提升,也是对思政课程主渠道的补充和支撑。专业课程的专业性使其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要激励和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围绕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开展思考和实践,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不断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兰州大学按照“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推动全部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融入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到教学章、节或知识模块、知识点和学业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建设了《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走近核科学技术》《文科物理》等一批富含思政元素,广受学生欢迎的线上和线下金课。  三是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高度融合,辩证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实践的理论必然是空洞的理论、僵化的教条,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纲要》提出,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展现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强大说服力、指导力、引领力的重要方式,是擦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堂鲜亮底色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积极开展实践探索的同时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努力将个案研究与共性拓展高度融合。通过对某一门课、一类课的探索和研究,凝练总结个体经验,进而将课程思政从一种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创新逐步落实为一种具有实际内容支撑的可推广、可督导、可监测的课程建设标准,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有效统一、指标牵引和任务牵引的有效统一、效果评价和内容考核的有效统一。兰州大学先后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课程思政讲课比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等,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截至目前,学校3000余门专业课、225门通识教育课、73门在线课程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并从中遴选了122门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重点示范课程进行建设,13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和通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四是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高度融合,尊重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资源开发,关键是教学设计。《纲要》提出,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相得益彰、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面发力、全员动员,紧紧围绕《纲要》的总体部署,与“双一流”建设任务统筹起来,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统筹起来,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统筹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起来,出台相应的制度和举措,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兰州大学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等,实行课程思政责任制,各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负责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探索、挖掘;各教学单位党委书记、院长负责课程思政内容的审核、把关和监督;教务处、党委宣传部统筹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教师主体、课程载体、课堂阵地等多个维度,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思想特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了哲学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医学、体育和艺术等不同类别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重点。健全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健全动态化、常态化评价机制,选树教学典型、建设课程典型,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革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来源:教育部网站)

  • 破解难题补短板 强特色 创新思路建队伍 促学科

      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以来,学校始终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把深化改革作为内生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破解体制机制这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学校层面通过破解体制要动力。通过实施“一院一策”综合改革,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把学校的权力、资源向下沉、向下放,在权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赋予院系更大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学院、研究院都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源。  学院层面通过活化机制要活力。围绕“问题找准了没有,目标定好了没有”,在职称评审、奖惩分配、管理考核等方面,破解束缚教师积极性、影响学院发展不公平、不科学的瓶颈和问题,让每个教职工都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力点。  2020年是首期“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两年多来,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建得怎么样?综合改革是如何推进的?基层的改革实践效果如何?为回答这些师生校友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特访谈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李兴业(以下简称“李”)和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梁永民(以下简称“梁”)。  记:李处长、梁院长好。请李处长介绍一下目前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情况。  李: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学校完善“双一流”建设管理,优化“双一流”建设项目设置类型、改革资源配置模式、加强项目申报指导等,推进“双一流”特色建设、内涵建设、高质量建设。“双一流”建设五大类项目,各有侧重,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分类分层支持。以综合改革为着力点,优化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基于既往成效“论功行赏”的经费切分方式,实行“披挂上阵”式经费配给,将“对具有不同发展基础和前景的学科,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与“鼓励披挂上阵,激发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相结合,全面优化资金使用效益。2019年,学校创新制定项目指南,加强“双一流”建设项目顶层设计,引导校内各单位补短板、强特色,确保项目申报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符合各单位现阶段发展实际,增强项目申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上一年度发布“双一流”建设项目指南,确定立项项目,年初与各单位签订目标任务书,年末考核各单位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初步形成具有兰大特色的“目标与任务相结合、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闭环管理模式。  记:学校刚刚完成了2020年“双一流”建设监测数据填报工作,请您从监测指标方面介绍一下情况。  李:学校按照《兰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任务,目前进度良好,已完成阶段性建设目标。各项建设任务指标总完成率为92%,应该说,我们自己确定目标的达成度还是比较高的,各具体建设指标完成情况如下: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完成率9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成率94%,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完成率87%,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完成率100%,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完成率92%,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完成率95%,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成率98%,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完成率89%,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完成率96%,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完成率81%。  记:如果我们把这次监测数据填报工作理解为一次考试,那么监测数据作为考卷,哪些题目答得好?哪些题目上我们还需要加把劲?  李:通过此次监测数据填报,可以看出我校“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相对于进步快的学校,我们的客观性定量指标还不够突出,有些限项指标都填不满,所以我们在努力“用数据说话”的同时,更强调“用事实说话”,在开放性留白部分反映亮点与特色,特别注重写实性的描述。  完成好的指标有:各年度在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等。  限项填不满的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等审批立项的重大、重点项目的主持人数及清单;建设集成攻关大平台、前沿科学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数量及清单;主编出版的具有较高水平、代表性的教材数量及清单;担任国际重大比赛评委、裁判人数及清单等。  记: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学科情况如何?  李:需要肯定的是,4个一流建设学科通过对标一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聚焦学科优势与特色,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凸显学科特色。第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科教协同,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引导、鼓励、支持学生积极赴国境外交流,提升学生国际合作能力。第三,引进一流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作用。第四,科研创新条件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出大量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肯定各学科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有值得加强的地方,如教育教学成果产出相对不足,学术交流力度与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希望4个一流建设学科在现有基础上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记:梁院长,化学院作为答卷人,通过监测数据,您会发现咱们学院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又有哪些短板?  梁:化学院得到了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通过两年的建设,我们在拔尖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化学学科有传统的优势,师资队伍建设在这两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服务社会方面我们走出了第一步,但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记:李处长,咱们学校其他学科在下一轮评选中有无冲刺一流学科的可能?  李:前面提到,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学校的各项建设任务、改革任务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按照上一轮一流学科进入的标准保持不变的话,我们有学科是有潜力冲击一流学科的。同时,根据第三方数据的预测,我校有2个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望进入A类。综合来看,我们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保四争六。  记:学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根本动力依然在改革,那么学校综合改革对于内涵式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李:综合改革是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矛盾和难题、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和生机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举措,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15年11月,《兰州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经教育部审核备案。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4+4+2”“5+4”综合改革,实施“综合改革攻坚行动”,开展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破解阻碍学校发展的难题,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丰富滋养和强劲动力。  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兰州大学2025行动计划纲要》《兰州大学综合改革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以强大的改革意识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综合改革、条件建设三大攻坚任务谋深做实。落实“放管服”,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兰州大学学院规程》,修订《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探索建立有效的学院管理体制,增强学院自主办学能力,合理、清晰划分校院责权关系,规范学院管理,促进内涵发展。制定了《兰州大学教学科研单位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及分配办法》《兰州大学非教学科研单位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及分配办法》,突出目标管理,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管理各单位工作,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手段引导工作,以有效监督为途径规范管理权力运行,激发校内各单位发展活力,增强教师干部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按照“系统、协同、深化、落实”的方针,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深化分类考核评价、医教研协同、“一院一策”等改革,探索开展公共资源管理机制、公用房定额分配有偿使用、办学运行成本分担机制等改革,确保近两年的改革成果落地见效。同时,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着力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鼓励创新、注重实效、包容多元、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兰大特点、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记:2018年学校出台了试点学院改革方案,管理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为3个试点学院,他们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  李: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逐步深化、逐年深入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抢抓机遇、勇于变革,必须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释放每个学院、研究院的活力。  2018年10月27日,学校召开试点学院改革启动会,在管理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先行先试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探索推动“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学校给学院足够的创新空间和资源,三个试点学院在推进“一院一策”综合改革中,通过专业化的工作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立足学院历史和实情,在公用房有偿使用、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探索,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学院的活力和教师的动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总结和凝练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做法。例如:  管理学院积极建立师资分类管理和绩效管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构建适合不同岗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引导和促进从事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教师充分发挥特长,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强化岗位管理,细化教师岗位职责,规范基本工作量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类各级岗位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重点工作绩效导向,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建立国际化和复合型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本科生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举办跨学科实验班、“成功计划”项目、领导力和社会责任研修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专业能力。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任务,以“教学改革”为牵引,实施综合改革,全面调动师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构建14个教学团队,打造“课程群”体系,覆盖学院所有课程。以教研室为基础重组基层组织架构体系,实现党支部、教研室和工会小组三位一体,确保党的建设和中心工作、群团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有机融合。积极开展“院企、院所、院院”合作,实施“本硕博”贯通和“本科———专业学位”贯通培养,探索“拔尖人才2.0”和“新工科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层次专业型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高水平大学,空间资源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中这一矛盾愈发突出。化学化工学院探索实施公用房有偿使用改革,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资源分配管理制度,推动公用房灵活调配,高效配置,盘活存量,树立成本意识,充分调动教职工(下转4版)

  • 我校6名教师入选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本报讯 日前,中共甘肃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公布首批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名单,我校6名教师入选,分别是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教授,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王记增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洪刚教授,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贺金生教授,资源环境学院聂军胜教授,第二医院夏亚一主任医师、教授。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9年10月,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 《甘肃省拔尖人才培养扶持办法(试行)》,计划从省领军人才中,逐步遴选100名左右学术技术水平较高、业绩突出、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拔尖领军人才,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培养周期为3年。甘肃省按照科学技术领域每人100万元/年,其他领域每人50万元/年的标准给予经费资助。首批确定了25名专业技术人员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人才办)

  • 兰大二院面向社会开展核酸检测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印发〈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甘疫防办明电发(2020)87号),切实发挥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保障作用,落实“四早”措施,巩固我省持续向好的疫情防控成果,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作为甘肃省首批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省级医疗卫生机构,于5月中旬,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为更好地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首先,兰大二院配备了核酸检测设备,加大鼻咽拭子采集能力,加快核酸检测人员储备工作。加强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个人防护和业务培训,提高操作规范性,确保医务人员熟练和规范掌握样本采集、标本处理、试剂使用和检测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操作失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其次,5月15日,兰大二院在住院部北侧设置患者及陪员核酸检测采集点,共设有2个缴费单/条码打印窗口、4个采样窗口,严格按照要求对新入院患者和一位患者陪员进行核酸检测。5月24日,职工核酸检测采集点在行政楼设置完毕,共设有2个缴费单/条码打印窗口、2个采样窗口,针对兰大二院在岗职工、保洁、护工人员、进修及规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根据《通知》要求,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8类重点人群属于“应检尽检”范围,其他人群属于“愿检尽检”范围。所有“应检尽检”人群均可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进行检测。“愿检尽检”人群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兰州零距离融媒体)

  • “达芬奇”助力母亲捐肾救子

      本报讯  5月21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杨立教授团队完成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亲属活体供肾切取术,为西北地区第二家开展该项业务的医院,尚属甘青宁新地区首例。  患者36岁,2017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随后开始求医之路。考虑到透析费用昂贵,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加之透析治疗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医生建议进行肾脏移植。为让患有尿毒症的儿子重获新生,55岁的母亲捐肾救子。为把供体的损伤降到最低,杨立教授团队对其母实施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供肾切取术。  相较于传统手助腹腔镜亲属活体供肾切取术,机器人能够更自如、精准地进行肾脏游离和血管分离,最大程度减少供者的手术创伤。同时结合了微创技术的手术切口小、视野开阔、操作空间大等优势以及机器人系统独特的精准稳定、操纵灵活、坐位手术模式等优势,这不仅为术者带来了极为舒适的手术体验感,同时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也带来了很大的优越性。  手术全程顺利,历时1小时35分钟,热缺血时间约1分钟。术后供者恢复顺利,受者术后第三天肌酐由术前1445μmoI/L降至166μmoI/L,母子将于近日出院。该例手术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兰大二院泌尿外科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亲属活体供肾切取领域已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至此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  (兰州零距离 融媒体)

  • 学校领导赴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调研推进专项扶贫工作

      本报讯   5月31日,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一行赴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调研推进专项扶贫工作,先后深入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及保护治理规划展示馆、石屏豆腐文化产业园等地,就异龙湖保护治理、豆制品产业发展以及教育和文旅融合发展等工作进行实地走访,并与当地领导进行深入交流。马小洁表示,兰州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教育部滇西专项扶贫工作,将积极推进各项帮扶措施落实落地,继续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主动服务石屏三大攻坚战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学校召开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 业工作机动式巡察动员部署会

      本报讯   6月4日上午,我校召开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动式巡察动员部署会。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蔺海波,副校长曹红参加会议。会上通报了今年我校应届毕业生总体情况,传达了6月3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会议就做好我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动式巡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被巡察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巡察组要强化问题导向。三是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努力实现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纪委 监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