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走下去

    一直走下去——扫描兰州大学绿队20年历程 (上接1版)  央视报道绿队队员重走阴平古道   2018年5月7日,绿队人的面孔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   这集名为《阴平古道》的人文纪录片拍摄于2017年夏季,“当导演通过微博找到我们并提出要拍摄纪录片时,所有队员都兴奋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绿队和兰州大学的机会,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   2017年7月18日和19日两天,兰州大学绿队徒步营与中央电视台阴平古道纪录片摄制组一起踏上了翻越摩天岭的征途,摄制组记录下了徒步营一行十四人穿越密林的惊险过程。   摩天岭是阴平古道上最险要的去处。队员们启程时正值清晨,晨霭中的深丛寻路并不浪漫。山林间多的是隐匿在草木间的蚂蝗,好几个队员们的脚上都留下了蚂蝗叮咬的疤痕。漫长崎岖的山路为水泡的生长提供了温床,“当时我的脚底起了六个泡,泡里面还有泡”。   队伍行进至山顶时正值正午,阳光毒辣得厉害,汗液风干后的盐渍染白了队员们的裤子。下山对于疲惫的他们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然而,没有人向眼前的困难妥协,大家休整之后继续前行,甚至有队员举着山泉,略带搞笑地打起了广告:“徒步山泉有点甜”。   5个小时之后,他们在山下与摄制组成功汇合。   在央视镜头缺席的日子里,绿队人还征服了130公里的路程。期间的某一天,不得已临时更换路线的他们遇上了突然的山雨,到达既定目的地时已是夜里十点。面对紧闭的政府大门,他们只好决定在菜市场睡觉;面对生理期的女队员,身体已经被抽空的男孩子主动烧起了饭。雨后的漫天星辰,没有油水的饭香,菜市场冰凉的地面……“现在回忆起来还挺浪漫的”。   徒步营的诞生   得到央视青睐的绿队徒步营,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组织,它成立于2016年5月,是绿队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成立当年,绿队便策划了第一期徒步,也正是这一次的努力与成绩引起了央视导演的兴趣。   2016年7月,绿队人走上了阴平古道。   阴平古道起于甘肃文县鹄衣坝,终于四川平武南坝,全长265公里。三国时,邓艾攻蜀从摩天岭裹毡而下,直取成都,从此,阴平古道闻名于世。1935年,红四方面军走过阴平古道,留下红军桥、红军战壕等历史遗迹,红军激战摩天岭的英勇事迹也由此传出。   “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队员们将由此段旅程体会当年邓艾取道阴平古道、翻越摩天岭、一举灭蜀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徒步行程中,作为自然保护的卫士,他们严守无痕山林原则,不拿走一片“云彩”,不留下一点垃圾。作为人文游学的行者,他们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忆烽火长征岁月,体悟艰难民族历程,将厚重的历史刻在心上。   沉重的行囊,脚底的水泡;拥挤而防潮的“地铺”,无处换洗而臭烘烘的衣物;烈日毒辣的午后,被困瞭望塔的夜晚……所有的艰难都没能阻止绿队人日行30公里的步伐。   7月29日20:15,一行15人抵达阴平古道终点:南坝镇江油关,圆满完成了阴平古道重装徒步,成为“第一支全程徒步完成阴平古道的大学生队伍”。   两百多公里的路途,十多天风雨无阻的征程,欣慰与骄傲中也掺杂着某种遗憾,由于保护区禁令等原因,他们没能翻越摩天岭。   每一个人都是选出来的   风餐露宿,白水挂面,“脚底六个泡”,暴瘦二十斤……这样的经历对于绝大多数队员来说,“不敢经历第二次了”。2018年徒步营的队长、2016级经济学院的于婉茹介绍道:“所以去年的队长、2015级管理学院的马颖问我们大家明年谁愿意领队,我们都不愿意,包括我也是拒绝的。”   在前任队长的悉心劝说下,于婉茹扛下了2018年徒步营 “领头羊”的职责。从寒假开始,她和其他几位负责人就开始了徒步营活动的谋划———查阅资料、撰写材料、考察路线、团队建设、前期宣传、问卷设计,几个月的蓄势只为一场真正的徒步。   4、5月份的路线考察是徒步营的必修课。2018年,于婉茹和另外三个负责人两次外出考察路线。“刚开始确定的路线是祁山道,踩点之后发现路线价值与我们的目标不是很匹配,就在清明节之后放弃了这条路线。”经继续调研,徒步营确定了金牛道的广元到成都段,“选择这个路线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金牛道尽管有一些地段被开发成景区,但没有完全被废弃,在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第二是金牛道两侧是古柏长廊,有一些古道旧迹,能够收获一个很好的自然体验,感悟古道文化,这与我们徒步的目标是相吻合的,第三就是它沿108国道一路南下,沿途的安全问题能够得到保障。”   如果说路线考察只是项目负责人的必修课,那么体能训练就是每一个绿队人的必修课。绿队的训练并不轻松,每年因此“倒下”的人占到报名绿队人数的三分之二,留下来的八十多人中的十余个会进入徒步营。除了绿队每周三次总共20公里的跑步训练,徒步营还会加训,“有一次我们夜跑萃英山,沿勇士路跑到了萃英山顶,主要是挖掘队员的体能潜力和耐力;还有一次夜徒夏官营和萃英山,提前进行一次出营模拟,让大家做好出营的心理准备”。   2018年暑假,徒步营的17名成员自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古城出发,历经11天抵达绵阳市梓潼县,全程徒步169公里。   今年,他们已经确定了新的路线———傥骆古道。   傥骆古道是2018年走过的金牛古道的一部分,长约240公里,是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等古道中最快捷也最险峻的一条古道。徒步营的计划是走完金牛古道,即完成整个蜀道的徒步之后,转而徒步甘肃境内古道,以期弘扬甘肃文化。   走过这么多古道,从省外到省内,徒步营从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宣扬和保护古道文化、宣传绿色环保文化。   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乐   相较于普氏原羚项目和徒步营,绿希行者少了些艰辛与跋涉,多了份与孩子们相处的温情与欢乐。   绿希行者公益支教项目作为绿队现今的七大营期之一,2010年从普氏原羚项目中独立出来,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八个年头。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断加深,社会对支教活动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近年来,绿希行者的支教项目多是在社会机构的支持下完成的,从资金、人员培训到具体的支教内容,相关机构都给出了专业指导。   2016年暑期,第六届绿希行者奔赴甘肃临夏自治州和政县三十里铺乡洒麻浪小学和白银市靖远县东湾镇杨梢小学,在两地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其中,洒麻浪团队有幸加入了兰大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央财政示范项目“童享计划”,杨梢小学团队也得到了灵青计划和华桥基金的支持,为小学生们筹集到了100个智慧书包和80个温暖水杯。绿希行者们的努力最终得到了肯定,2016年,兰州大学绿队绿希行者公益教育组赴甘肃省多地开展乡村夏令营暑期实践项目荣获团中央学校部“千校千项”评选“最具影响好项目”奖。   2017年,绿希行者和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进行了合作。益微为绿希确定了支教地点———临夏漠泥沟的姬家小学,并且提供了四千多元的资金支持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培训。来自2016级物理学院的队员石良良告诉记者,这个希望小学的条件比之前的学校好很多,学校给他们提供了两间幼儿园教室作为宿舍,虽然还是要打地铺,但是终于不用再睡在满是土的地上,不用“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当枕头”了。   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午开展益微设计的主题课程,下午进行绿希成员们自己设计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课程。   石良良告诉记者,他设计的是发明家和实验家慢羊羊,并在课堂上表演了水中蜡烛实验:先在容器中装入水,再放入蜡烛使与水同高,然后点燃蜡烛。就在他期待着蜡烛燃烧到底和孩子们的惊叹时,蜡烛意外地熄灭了!尽管如此,孩子们眼里依旧满是好奇,于是石良良滔滔不绝地给他们讲了蜡烛“理应不灭”的物理学原理。   在两周之间的周末,他们还办起了运动会。从高山流水到漂洋过海,从地雷阵到彩虹圈,光是这些名字就激起了不少孩子的兴趣。活动当天,每一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玩着、闹着,吹乒乓球的吹红了腮帮子,玩地雷阵(下转3版)

  • 季晶:阳光体积的增量者

    季晶:阳光体积的增量者 原创.首发.独家   在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所党支部于2018年底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上,支部副书记、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季晶这样进行自我批评:做事情不会规划,看问题不够全面,不能够合理协调学习与支部活动的关系。   支部其他同志对季晶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语言总结能力较弱等方面,“大家普遍觉得我平常给大家说什么事情表达的太过笼统或者没有头绪,不能让别人清晰明了地理解”。对此,季晶欣然接受:“我觉得组织生活会里面的这种批评、自我批评,只要大家敢说,敢于批评你、自我批评的话,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很有帮助的。”   采访中,季晶又开展了一番自我批评:不够吃苦,动手能力差,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发挥团队作用,等等。   对于这些缺点,季晶坦言正在尝试着纠正,但过程会比较慢。   多花一倍时间学习   尽管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从小便告诉季晶和他妹妹:“你们好好学习,只要能念下去,我们就供你们”。   季晶不负所望,于201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其实原本报考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对这个比较感兴趣,但后来听说学医特别苦,就换成生物专业了”。   兰州大学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刻苦奋斗的精神让季晶觉得“物超所值”,格外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在刚上大学的那一两年之内,季晶不知道KTV和酒吧里是什么样,“其实我身边的好多同学也都不知道,大家都是埋头学习,平常除了锻炼就是学习,咱们学校的学习氛围真的特别好”。   季晶自嘲是一个“智商不太高的人”,要想学得和别人一样好甚至比别人好,就要“笨鸟先飞、苦下功夫”,就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时间来学习”。   每天早上六点半图书馆一开门就去占座学习,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宿舍,本科期间的季晶基本是这样度过的。在大一结束的时候,他以全班综合排名前20%的成绩考入了生命科学基地班。   本科的课程里,季晶觉得最不好学的就是《生物化学》,其次便是《高等数学》和《C语言》。   《生物化学》的课本有厚厚的两大本,一星期要上六节课,一学期就要把两本书都学完,时间紧任务重,期中考试时季晶只考得60多分。后半学期季晶便在该课程上下足了功夫,“那两本书翻了有三四遍吧,书都差不多翻烂了”,最终期末考试中,季晶取得了90多分的成绩。   “我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这原本应该是季晶开展实验的短板,但事实恰恰相反,无论什么实验,季晶所在的小组总能以全班最快的速度完成,“秘诀”就在于季晶和同组的同学都会提前预习,将操作流程和实验原理了然于心,“真正做起来就会节省很多现场学习流程和原理的时间,别的组可能要做到下午四点才能做完,我们组一般两点多就能做完”。   明确研究方向   本科阶段接触到的一些基础实验使季晶了解到生物学科的实验大致分为三类:动物实验、生态实验和微生物实验。   动物实验需要解剖小动物,“本科的时候我们就解剖过蟾蜍、兔子、小鱼等,例如用针穿进蟾蜍的脊背将脊髓捣碎,探究蟾蜍神经反射;给兔子的耳元静脉注射空气使其几秒钟之内死亡”,在季晶看来这太过血腥残忍,“因而比较排斥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初次接触生态实验还是在大二的时候。2014年,季晶组建团队,以“不同氮源供应对豆科植物根系呼吸的影响”为题申报了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了5000元的经费支持。在恒温培养箱里,让种子在不同氮源的营养液中生长,最终测定植物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最终测定的结果是硝态氮能够更快地促进豌豆根系的生长”。   该项目前后历经3个月,最终在学院内部的评比中排名第二,并被推荐参加校级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   这样一个非常简单基础的项目使季晶见识到了生态实验的“庐山真面目”:与季节息息相关,实验周期长,而且还不太容易出成果。因而生态研究方向也没有引起季晶太大的兴趣。   便只剩下微生物方向了。微生物实验涉及分子生物学,而且兼具一定的环保价值,季晶对此颇感兴趣,早早联系了在微生物学方向研究颇深的李祥楷教授做自己的研究生导师。   科研也要艰苦奋斗   2016年保送研究生进入李老师的课题组,季晶最初从 “打下手”开始,协助师兄师姐做项目,在此过程中不仅以第二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和二区论文各1篇,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巧。   很快,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季晶的重心转移到污水处理方向的研究:“比如说我筛选到一株具有特殊能力的菌株,该菌株能够去除污染环境的某些有毒有害有机物,例如表面活性剂,菌株能够利用并降解该有机物,然后我们将该菌株应用到污水处理的装置中,看能否提高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含表面活性剂废水的能力,我主要做的就是这个”。   把微生物接种到实验装置,反应40天之后观察它是否能够存活并提高装置对污水处理的效率,但如何检测微生物是否还存活着就是季晶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季晶试图通过“拍照”来确定它是否存活,这本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没有找到相关的处理方法,自己试了很多仪器和方法也都没有成功。   经过反复的实验,季晶突然想到:别的实验室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到绿色荧光小鼠血管里面的血液在流,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仪器和方法呢?更何况实验中心现在有一台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这可是比荧光显微镜更高级的仪器。   季晶主动向同学求助,用一个星期时间学会了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然后便开始实验。   季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菌株中,将菌株接种到污水处理装置中运行40天,“如果微生 物还活着,那么它就会发荧光,我们就能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摄到荧光,从而证明微生物还活着”。由于污水处理装置里的杂质也会发出荧光,所以拍出来的微生物照片往往会不够准确,但季晶却拍到了一张非常清晰的照片,“连微生物的形态都拍出来了,当时我导师都说图片拍得相当漂亮。”   在该研究方向上,上研究生的两年时间里,季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和三区论文各1篇。   目前,季晶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开展一项有关孔雀石绿降解的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自不必言说,季晶认为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要艰苦奋斗:“我觉得我们共产党从建立到现在发展壮大的这个过程,恰好就像我们做科研,是从基础开始慢慢往上的一个突破的过程。如果说我们能够把共产党员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到我们的科研里面,在科研里面也能做出一片天地来。”   不忘初心做实事   2013年暑假,刚刚结束了大一的学习,季晶和班级团支书徐荣庭一起联络生科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多个学院的、以来自云贵为主的12名同学,共同申报了一项前往贵州山区支教的社会实践项目,“我想借着暑期实践做点实事,我觉得调查类的项目没啥太大意义,支教更有价值”。   而后,徐荣庭又联系到了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同样目的的一支14人的社会实践团队,两支队伍分别出发前往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大坡乡小罗村小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   一路火车、汽车、摩托车到达了乡政府驻地,再往村子里走就只能靠双腿了。大家每人扛着一个大箱子,徒步了十多公里,从下午四点走到晚上八点多,天黑透了的时候,一行人才到达支教学校。箱子里装着的除了每个人的行李,还有给当地学生送去的图书、文具和其他小礼物。   支教期间的吃住是需要自行解决的。徐荣庭的家就在当地,在其家人的支持下,所有志愿者住到了他的家里,“住在人家家里了,吃饭就再不好麻烦人家了”,只能自己做饭。   大锅灶,烧柴火,20多人中只有季晶和另外两名成员能够熟练操作,3人便主动承担了为大家做饭的任务。每天课程结束之后,大家回到住宿地,三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七八月暑气正盛,热、但是快乐着。   团队成员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别承担着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擅长体育运动的季晶则承包了一至六年级全部学生的体育课,带着学生跑操、打篮球,并组织了一场运动会。临离开前,支教队员们一起组织了一场才艺表演作为支教活动的“告别演出”。   季晶一向热爱运动,在研一之前一直保持着每天晚上跑5公里的习惯,“现在学业太忙了,就很少跑了”,而且自上大学以来几乎从未缺席过学校、学院的任何一次运动会,100米、400米、1500米、10人万米接力、篮球、足球、拔河,大大小小很多的项目竞技场上都有季晶的身影,尤其是季晶等4人经常配合参加的4*400米团体接力赛更是连续三年夺得校运会第二名的好成绩,“那三年第一名都是资环院的4个国防生,输给他们也算心服口服”。   离开的那天早上,大家坐着摩托车、面包车等,分批离开村子前往乡政府驻地。学生们守候在离开的必经道路或路口上,挥手,告别。   对于大学生支教,季晶认为重点不在传授知识,“因为他们自己的老师完全有能力把知识教授好,再说我们20天也教不了什么”,更多在于带给山区的孩子们一种对走出农村、走出山区的憧憬和希望。   因为从小在山区长大,季晶深刻了解山区的教育状况:“在我们那边,前些年很多孩子十来岁就不上学了,出去打工养家”。而支教,正是季晶回答山区的孩子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考上大学将会是什么出路、要想走出大山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只要努力人人都能考上大学等问题的“现身说法”。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学生与季晶保持着联系,“老师,我要高考了,报什么学校给个建议”,“老师,怎么选择专业”,“老师,哪个专业就业更好”等问题还会时不时出现在季晶的QQ或微信上,有位女学生因为对生物和物理的困惑而常常向季晶请教,甚至考试不理想也会向季晶倾诉,季晶总能解答宽慰。   除此之外,在运动会中做裁判员,在2015年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做志愿者,在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多次大型学术论坛上参与会务工作,这些看似与学习毫不相干的活动季晶都会积极参加,因为在他心目中,“党员就是要力所能及地做事,做好事”。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季晶的家乡在云南昭通的一个小山村,在季晶还很小的时候,村里有几位参加过抗战的老红军、老党员,一帮小孩总是围着老人们听他们讲述抗战的故事,尽管对所讲故事一知半解,但孩子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缠着这些老人,季晶也不例外。   自那时起,“党员”在季晶的心目中就是一个高大光辉的存在,而入党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上了大学,随着接受到的有关党的知识的教育越来越多,加之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入党,“我也要入党”成为季晶孜孜以求的目标。   经过不懈的学习和努力,季晶在大三第一学期终于成为了一名梦寐以求的共产党员。   问及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季晶坦言:“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是一句空话,我的想法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也不比任何人差,就要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2016年上研究生,季晶成为微生物所党支部的一员。微生物所党支部是一个师生混编型党支部,在2017年秋学期季晶研二的时候,党支部委员会进行换届选举,季晶获得了到场参会的26名党员同志的全票支持,当选为支委,又被支委会同志委以支部副书记的重任。目前,该党支部由来自5个课题组的8名教师和22名学生组成。   为了能够胜任支部副书记的职责,季晶在繁重的课业中不仅抽出时间进行党的理论著作、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而且通过观看电影、纪录片等强化学习,《大国崛起》则是季晶最喜欢的纪录片。   支部利用微生物所党支部留学生多的特点,2018年的主题党日组织开展了2次与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给留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奋斗故事,非常受他们欢迎,今年我们策划也让他们给我们讲讲巴基斯坦的故事”。   每年新生入校,有新的血液加入该支部,支部都会组织有关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组织生活,及时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涉及评奖评优的活动,需要所有党员讨论的,支部往往召开党员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   作为党支部副书记,季晶不仅配合支部书记及其他同志将支部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而且时刻注意发挥在支部党员思想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有一名预备党员在思想上有一点小波动,季晶知道后积极与其深入交流思想,改变了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帮助他解开了思想包袱。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每每路过丹桂苑二楼楼梯间这个标语牌,季晶都会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这里,也都会在脑海中闪过:什么是信仰?信仰能起到什么作用?   季晶的理解是:信仰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有了信仰,社会会安定有序,人们能勤俭奋斗,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强大而有力的政策保障之上。   2019年初,季晶评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