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牢笼

期次:第986期    作者:张径舟(萃英学院2018级本科生)   查看:194

原创·首发·独家

犹记得大一上高级听力与口语课时,我震撼于外教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对着美国地图如数家珍,指着一个个指甲一般大的地方告诉我们他在这里的奇遇。他学习文化交流专业,从不限于课本,而是用大半生踏足每一寸饱含底蕴的热土,直至现在仍旧步履不停。他轻描淡写地说道自己因为多次休学而用了七年读大学本科;因为去国外做生意而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专业;因为数十年间不停地换作而跨越了南北半球;又因为不喜欢在美国教书而选择来到中国……他把期间的高峰与低谷、波澜与挑战一笔带过,只留下一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模样,怎么能不赢得在场所有人的羡慕?

为什么会羡慕?同样是人生,同样是学习与工作,与他相比的我们像一只只有固定飞行路线的小鸟,飞了十多年只为画好一个比较完满的“圆”。他却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不惧高空,也没有任何外力的束缚。我不禁想问他怎么能完成这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途,怎么有勇气一次次逃离当下的舒适圈、踏入全然陌生的领域?悯心自问,我们如今难道不是,连做出一个和别人有些不一样的决定,都变得无比纠结了吗?

如果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困惑,而是身边许多人都在熟悉的路线上且走且停,那是文化的差异吗?当我努力把“安土重迁”这四个字用英文表述出来时,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外教早已心领神会。他说,美国孩子像我们这般大的年纪,有不少迷茫的大学生用“间隔年”在陌生的远方缓冲自己,也有许多心高气傲的无畏少年一头扎进创业的海洋,甚至不乏情窦初开、爱意浓烈的少男少女在无外力阻挠的环境下早婚早育。相比之下,我们更像是一群戴着镣铐跳舞的精灵———这镣铐也许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社会规约、来自于伦理道德,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们的内心了。在文学作品里、游戏世界里,我们感受着自由与猎奇,但常常不敢在现实中走出舒适圈。十八岁之后的成人世界,看似可以做出许多自主的选择,但不愿冲破牢笼去面对挑战的心无意间占据了上风。我们这些小鸟,不是飞不出去,但当舒适的牢笼的门被打开时,我们心里的门打开了吗?牢笼与自由的天空连通的一霎那,种种未知束缚了我们的步伐,也在考验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能包含了一张张五彩斑斓的图片、一个个从未踏足的城市、一场场风格各异的演出……可真正迈出这一步的时候,诗和远方下暗藏的波涛汹涌,让很多人顾虑重重。《在酒楼上》有这样一句话:“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那是它最熟悉的地方,停留又有什么错呢?要得到新奇的体验,往往要付出、要坚持、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我相信外教,或是任何一个选择离开舒适牢笼的人,去到所谓自由的地方时,也会面临无数艰难琐碎的挑战。只是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又何必将这些挂在嘴边呢?

后来我明白,所谓自己选择的意义,是你会努力让这个决定变得更有价值。即使有一天你会后悔,你也知道要自己承担这份后果,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因为选择了流浪,外教必须了解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在一众风格迥异的菜品中找到自己爱吃的那一款。因为选择了漂泊,他没有办法像我们所熟知的老人一样享受子孙的承欢膝下,不能拿一份稳定的退休工资在熟悉的家里安享天伦之乐。而当他完全看不懂中文、只能笨拙地死记文档的位置时,他的发小这会儿大概躺在沙发上看GameofThrones吧。在私下与外教的交谈中,我更清晰地看到自由的另一面。自由,真的就那么好吗?美国的少年,真的就如我们所想的这样无忧吗?美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年轻人的冲动可谓 “功不可没”。在爱意正浓时没有外界的阻挠,他们自由选择了婚姻。可没有了少年时期的冲动,他们又用离婚画上句号。听起来很酷的创业如何呢?百分之九十创业的年轻人因为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倾家荡产”。而失去父母庇佑的他们在自由的天地中回到原点,从零起步。这些我们羡慕的人啊,敢去冲破舒适的牢笼,也必然要承担着失败带来的后果。外教说走就走的旅行伴随着常年的经济问题,公司商业模式成熟之前的日子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刚来中国时就连筷子的用法都让他无所适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背后,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心酸。毕竟,命运所有的馈赠,都已在暗地标好了价格。而谁说带着镣铐跳舞不能舞出精彩的人生呢?

想得到自由,就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不想承担未知的风险与挑战,那就放弃相应的自由。放弃了,就不要再抱怨人生设限了;放弃了,就不要再去向往别人了。世界真的就这么平衡,有人失去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活成了自由的样子;我们同样拥有着被自己忽视的东西,在一方天地里演绎人生。自由与牢笼,风险与安稳,孰好孰坏,从来就没有教科书的定论,只有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