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补短板 强特色 创新思路建队伍 促学科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李兴业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梁永民就“双一流”学科建设接受采访

期次:第957期       查看:357

(上接1版)
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公共资源利用率。学校制定了《兰州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兰州大学公用房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支持并全面推进学院开展公用房有偿使用改革。
  在“一院一策”综合改革中,职能部门也在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与学院共同协商,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支持学院尤其是试点学院推进综合改革。
  记:梁院长,请您介绍一下化学学科这两年一流学科建设的大概情况。
  梁:我们坚持从学院办学实际出发,广泛借鉴国内外院校的先进经验,实事求是,大胆改革,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以重点改革为突破的这样一套综合改革方案,力求以改革促发展,着力破除制约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一流学科的建设。
  记:刚才您是从宏观层面介绍的,接下来请您从学科建设层面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梁:根据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要求,根据学校补短板、对标对表的要求和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指导思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形成了“一头两翼”的三个学科方向群:(1)依托有机化学学科,形成“功能分子”研究方向群,涂永强院士、王为教授为学科带头人;(2)依托无机化学学科,形成“稀土化学”研究方向群,严纯华院士、刘伟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3)依托物理化学学科,形成“能源与催化”研究方向群,李灿院士、杨生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改变了之前发散性的学科局面。
  记:依托这三个学科方向群,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方面是否有一些突破?
  梁:通过这两年的学科实践和学科建设,这三个学科群都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涂永强教授课题组开展的“碳碳键重组构建新方法与天然产物合成”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王为教授团队首次合成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大尺寸单晶,研究成果在Science发表。无机化学团队在严纯华院士、刘伟生教授的带领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唐瑜教授获聘2018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席聘贤教授获得2019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严纯华院士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获得立项。能源催化研究方向群在李灿院士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团队,2019年获得1000万元经费支持。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社会或产业转化方面,化学院这两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何改革举措?在推进这些改革举措方面会遇到哪些问题?
  梁:化学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从本科生、研究生、到青年教师的培养,化学院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办法。在本科生方面,通过全员导师制、创新创业项目全覆盖、国际化、培养环节监控等来加强本科生的培养。对研究生,我们通过导师遴选、导师的考核以及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以及预答辩、出国交流来完善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院内老师传帮带,通过与国外高水平教授专家结对子,大手拉小手的办法,使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化学化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外交流。在本科生出国交流方面,有许多政策,我们首先在外语考试方面,从2018年春季学期起,学院为在校期间参加雅思、托福、GRE考试并达到一定成绩的本科生报销考试报名费。在研究生方面,我们通过导师支持、学生自筹、学校支持三方面来支持他们的对外合作与交流。2019年学院还出台了联合培养政策,即国内导师将研究生送到国外研究生导师实验室进行短期交流,学院出资支持经费。
  记:兰大化学院的学风在全校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这一定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
  梁:化学院有70多年的历史,老先生们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得到了保留。从80年代开始,化学楼不灭的灯光照耀着兰大校园,进了化学院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们都非常努力、踏实。他们追求学问,追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也感动着我。兰大校园里熄灯最晚的可能也是化学楼,本科生、研究生为了完成他们的论文,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奋斗在化学楼。这种踏实的学风也是我们享誉校内外的原因。
  记:化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何高招?
  梁:化学院非常重视人才队伍,这两年仰仗双一流建设,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我们也创新了“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1)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内培外引两手抓。对内,通过制定分类聘任和分类考核工作
细则,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盘活存量;对外,在凝练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通过精准引进所需人才做好增量。大力延揽高层次人才,为学科把方向,带资源。引进青年人才,用考核、退出机制,激励人才发展。(2)优化教学科研人员结构,向“倒金字塔”模式过渡。在全校率先实行青年研究员和国际师资博士后短聘制度,探索长聘、短聘制度相结合制度,建立起教师队伍的淘汰机制。目前学院有教授80人,副教授68人,讲师38人,师资队伍由原来的1:1:1比例逐步向“倒金字塔”模式过渡,实现了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记:近两年学院新引进各类人才多少人?

  梁:学院通过各种渠道引进院士、高级海外专家,特聘三级教授、副教授、青年研究员40人,占学院教学科研人员的五分之一。
  记:化学院在全校率先实行的青年研究员和国际师资博士后制度目前成效如何?
  梁:从学校实行制度以来,学院共引进9名博士后,11名青年研究员,2020年又会有4名青年研究员加入。学院目前有3名优秀博士正在美国、德国一些知名院校和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学习。
  记:这和青年教授的区别是什么?对于学院的贡献又有什么不同?今后在这三方面是否会有所侧重?
  梁:青年教授是内培的一个方法,属于我们的在编人员。为了给他们提供快速发展机会而采取的一种机制。而青年研究员是我们引进的人才,属于短聘的方式,是要经过考核的,我们对他们是有任务目标要求的,如果考核达不到要求,会通过淘汰机制进行淘汰。
  记:刚才您提到了考核、退出机制,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学院在考核方面的一些经验。截至目前,真的有相关人员退出吗?
  梁:化学院属于兰州大学试点改革单位之一,为进一步完善我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院从各专业的发展出发,结合学院人才梯队建设,学院梳理不同岗位,对不同岗位,实施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聘任、分类考核办法。两年来,我们对在编教师进行考核,已有两名教师退出,一名教师长期完不成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考核不合格。另一名出国逾期不归,已经辞职。对于短聘人员,我们有一个中期考核和聘期考核,我们有一个入门的门槛,在第三年的时候有一个中期考核,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不合适,会劝他们退出。如果他们中期考核合格,聘期结束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个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会建议他们离职。
  这样一来,学院学缘结构和学术梯队不断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引进人才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记:李处长,请您再介绍一下学校层面有关退出机制的情况。
  李: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从2016年开始,国内高校学位点撤销的情况,4年来,全国高校共撤销学位点1598个,各知名高校均积极开展学位点的动态调整撤销,其中不乏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我校在2017年撤销学位点12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4个,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决心。同时,通过与教育部相关专家的沟通交流,我校明确提出对学科评估后30%的学科要予以黄色预警,对连续两个建设期均为后30%的学科进行动态调整。希望大家都能予以重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学科发展。
  记: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请李处长谈一下我们还有哪些不足或者说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对标高校,该校所在的威斯康星州位于美国中北部,靠近五大湖区域,地处内陆,经济活力不足,在获取当地资源、运行经费、人才吸引方面劣势明显,但其世界排名位于全球前50位左右,成就卓越,其发展路径与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提出“威斯康星理念”,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以此推动学校发展,我校的“三个主动”与这一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校应贯彻“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发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在应对高水平人才流失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其结果表明,加薪、改善科研条件以及提供更好的职位等措施效果最为明显。我校在学校发展路径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借鉴其有效的经验与做法,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记:梁院长,从咱们学院或者一流学科的角度,是否有对标的大学及学科?
  梁:按照双一流的要求,每一个学校一流学科都要对标一个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同类学科,我们学院经过认真讨论,选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院作为我们的对标院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我们有相似之处。第一,它是公立大学,第二,它的体量和我们相当,第三,他也在美国的西部,西海岸。最重要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院的学科特点突出,他们和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有紧密的合作,而我们兰州大学地处中国的西部,也有我们的优势学科,像有机化学,依托西部资源环境和资源优势,另外我们凝练的三个学科方向分别对标我们西部的自然资源,对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和我们比邻,以后也可以加强合作。所以我们以他们为目标,我们认为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