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爱国之情

期次:第943期    作者:□黄亮(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   查看:392

  本版特稿
  原创·首发·独家
  1999年,我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2002年提前毕业后师从杨孔庆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在读本科期间,我并没有去国外读书的想法,原本计划是要在国内读博的,但是到硕士的时候,发现在图书资料的获取上,不同地域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这才下决心出国。
  2005年硕士毕业后即赴美国留学,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师从来颖诚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我一直想做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所以向来颖诚教授咨询能不能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系学习,他建议我在电子工程系,我听从了他的建议。
  入学后才发现,由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在美国排名比较靠前再加上就业很好,电子工程系原来是很抢手的。当然,我研究的内容依然离不开理论物理,但同时也受到了电子工程方面专业知识的熏陶,拓宽了一些思路。2008年10月,我博士毕业,获得了电子工程系的哲学博士学位,继而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8月被聘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和能源工程学院研究助理教授。
  在我博士刚毕业的时候,我的本科同学黄子罡跟我联系,那时他也刚留到兰大工作,问我有没有回国工作的意愿,我的回答是“当然”。
  过了一段时间,时任兰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政副院长的刘映琦老师给我发邮件,再一次询问我是否有归国意向。刘老师平时很忙,收到他的邮件让我十分感动。没过多久,刘老师再次发来一封邮件,这一次是正式邀请我回校工作。
  在兰大上学的时候,给我们上课的老先生们简洁而又不失严谨、物理图像非常清晰的授课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想到能像自己敬重的老先生们一样站在同样的讲台上授课,把老先生们教给我们的知识和风格再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还是很激动的,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所以当时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回校工作的邀请。
  2010年9月,我正式受聘为萃英特聘教授,加入物理学院计算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所。
  当然,回国的手续是比较繁杂的,期间也多次叨扰我的师长们,尤其是我的硕士导师杨孔庆教授。
  回国后,我一直教授《数学物理方法》课程,学生们还比较喜欢。
  在科研上,我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和非线性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在经典不可积系统的经典量子对应和经典量子过渡等方面,与合作者较早提出并研究了经典不可积性在相对论性量子系统中的效应。这些结果扩展了人们对相对论性量子混沌的认识,深化了对经典量子对应这一基本物理问题的理解。这些工作也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的非线性动力学和量子混沌等方面的会议上做报告,并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这些年来,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使得我们的团队能够迅速成长。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在时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薛德胜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不少困难,为我们配置了一台胖节点工作站,使我们的科研得以顺利展开。几年来研究生的规模逐渐增加,在学院的支持下,他们的自习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使他们能够专心科研,目前在几个研究课题上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同样是在学校和学院以及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交流平台的支持下,计算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所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相关的研究组成立了“阿伯丁-兰州-坦佩计算与复杂性联合研究中心”,有效地促进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
  在兰大学习6年、工作9年,兰州大学的科研环境和平台对我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兰州大学。尽管在国外学习工作过5年时间,但在心里,我似乎从来就未曾离开过祖国,一直说中国话,一直是中国胃。
  我想,最大的爱国,莫过于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