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走下去

——扫描兰州大学绿队20年历程

期次:第937期    作者:校报记者团 蒋云鑫 郭静 赵淼淼   查看:223


  原创.首发.独家

  他们眼中有水木,心中有绿意;

  他们连续十年奔赴青海,只为让普氏原羚重新在高原起舞;

  他们一天徒步30公里,致力于将古道文化发扬光大;

  他们一路向西深入农村,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笑;

  他们仰不负蓝天,俯不愧绿草。
  他们是兰州大学绿队———一个因为筷子而诞生的组织。
  1999年,面对学校食堂每天生产数千双筷子的现象,1998级法律系学生宋然平心中很不是滋味,因生产筷子而轰然倒地的树木一次次浮现在他的眼前,并逐渐压在他的心头。在和另外7名同学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宋然平意识到环保事业需要他们的努力,也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当年4月7日,宋然平等八人共同创立了兰州大学绿队,并在之后不久用几千根筷子做成筷子树,在兰大食堂门口、兰州其他高校等地进行展览,活动受到广泛认可。
  成立至今,绿队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理想,以“倡导绿色生活,维护绿色家园”为宗旨,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口号,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直在环保路上昂首奋进。
  意外大奖开启护羚之路

  在波光潋滟、水草丰美的青海湖畔,屹立着世界首个普氏原羚特别保护区。
  阳光下,羚羊们跳跃着、奔跑着,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像极了它的名字———高原芭蕾舞者。
  可你是否知道,在上个世纪末,这种美丽的生物濒临灭绝?
  你又是否知道,是谁让“高原芭蕾舞者”重新起舞?
  是兰州大学绿队。
  2003年11月,王雯同学代表兰州大学绿队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BPCP生物多样性保护项
目的培训。在准备申请书的时候,前不久看过的一篇文章 《世界最稀有的羊———普氏小羚羊》跃进她的脑海,思来想去,她决定将普氏原羚写进申请书。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偶然的灵感竟然获得了当年BPCP的唯一金奖,还得到了3000元奖金。
  这一结果让绿队人振奋了!他们迅速成立了普氏原羚项目组。
  2004年农历正月初十,项目组的20名队员背起行囊,前往普氏原羚的栖息地青海省刚察县哈尔盖镇。他们走访了青海省林业局、环保局和草原总站,沿着西宁—湖东种羊场—哈尔盖—甘子河—鸟岛—刚察—西宁的路线进行野外考察,调查、收集了当地已有的有关普羚的资料,对普羚生存环境及周边生态状况有了初步认识。
  到2月14日,项目组队员完成了第一期考察,其中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了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同时,考察文集《最后的舞者》也在队员们的手中诞生。
  护羚之路并不容易

  好的开始点燃了绿队人保护普羚的决心,却没有办法烧掉这一路注定的艰辛。
  第五期项目负责人徐新阳说,长这么大,他第一次体会到了“饥饿”的感觉。由于经费的限制,每人每顿只有一包方便面和一个白饼,完全不够20多岁的人饱腹。徐新阳只要一闲下来,满脑子想的都是食物,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还会下意识地抓起周围的东西往嘴里塞吃。
  除了吃饭成问题,睡觉对于项目成员而言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由于房间有限,十几甚至二十余人只能挤在一间房间,“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当枕头”是常有的事。
  在青海湖边的沼泽地区,项目组成员还遇到过令人绝望的危险。“当我的右脚往沼泽里伸进去的时候,一下子泥就蹿到了我的腰部,越挣扎陷得越深。我当时以为自己没救了。”经过两名队友半个多小时的努力,这名“和死亡苦苦斗争”的队员才得以从沼泽中脱身。
  然而,最让绿队人觉得遗憾的不是生存环境的恶劣,而是由于缺乏经验和装备,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想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缺乏经济效益的护羚之路,只能依靠他们的奔走呼号。
  由于气候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他们拍摄的照片往往模糊不清,加上2007年底“华南虎事件”的影响,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
  尽管困难重重,保护普羚的工作举步维艰,绿队人依然没有放弃。资金不足,从第三期开始每人便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生活费支持项目。宣传不够,他们便日行三十公里进行宣传。“不管多辛苦,也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
  终于迎来普羚的春天

  2007年底,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了世界上首个普氏原羚特护区,这标志着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取得初步进展。绿队的努力得到肯定,成员们走在护羚之路上的步伐也多了几分坚定。
  绿队成员观察了解到,当地牧民用来防止自家牲畜乱跑的网围栏,阻断了普氏羚羊的觅食之路,甚至不少羚羊在翻越过程中丧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绿队队员们对网围栏展开了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反馈给政府。政府根据反馈的数据在普羚经常出没的地区进行网围栏拆卸,或为普羚的迁徙留出专门的空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测量工作是一项特别辛苦的工作。繁杂的数据、艰苦的环境,对绿队队员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挑战背后孕育着普羚生存的希望。
  2009年,绿队再次前往青海省刚察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帮助哈尔盖保护站完善了保护区的网围栏分布图,羚羊们得以在草原上自由“起舞”。
  2010年,普氏原羚项目得到了CCTV、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诸多国家媒体的报道,项目拍摄的大型环保纪录片《高原羚魂》在全国一百多家电视台播出。
  2011年,通过与青海省环湖自行车赛组委会、甘肃省旅游局等合作,首次在兰州进行了大型普氏原羚的宣传活动,得到了CCTV、新华社、人民网,以及甘肃、青海等地大量媒体的报道,有力地宣传了普氏原羚。
  2013年第十期项目结束后,普羚保护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专业人士的加入使得绿队人放下了这么多年的“心头肉”。“我们努力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普氏原羚,真正的保护工作始终需要专业队伍。
  现在他们来了,我们也该退出了。”
  普羚项目的指导老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特聘专家葛玉修现在仍在从事普羚保护工作,在绿队成立二十周年的祝福视频中,他欣喜地说道:“普氏原羚已由原来的20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3000多只了。”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