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大学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报讯  近日,根据《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兰州大学组织推荐的“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甘南草原站)”和“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庆阳站)”获批建设,实现了我校国家野外站“零”突破,并成为此次入选国家野外站最多的两所高校之一。  甘南草原站位于甘南州合作市和玛曲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地带,拥有整个青藏高原上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黄河水源的重要补给区,影响着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兰州大学原生物系的师生(如陈庆诚、张鹏云先生等)从未间断针对该区域科研及实践教学工作。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杜国祯教授于1992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和合作境内,建立了兰州大学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点。自1992年建站以来,在甘南州、合作市、玛曲县等各级党委、政府持续支持下,在杜国祯教授带领下,以及全体在站师生不懈的努力下,甘南草原站针对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演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草原生态保护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培养研究生近300人,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兰州大学生态学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和我国生态学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野外基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2010年作为亚洲第一个野外站,甘南草原站进入全球营养网络(NutNet),长期与3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科研合作,业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国际上具有知名度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庆阳站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和环县甜水堡镇境内,是我国在黄土高原较早建立的野外站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开展草地农业系统观测、研究和示范推广的野外站。自1981年建站以来,在庆阳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任继周院士、南志标院士、沈禹颖教授等一代代野外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为目标,持续开展长期定位研究与试验示范,产出了一批在我国学术界和国际组织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庆阳站针对我国传统农区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弊端开展的草地农业系统研究,被誉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方向,其形成的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助力国家“粮改饲”等一系列重大农业政策的实施,为地方草畜产业快速发展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庆阳站始终坚持开放交流与合作共赢办站理念,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来站开展合作研究,并多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培训。庆阳站先后有近千名本科生来站开展实习实践,培养了我国草业科学首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后、研究生130名,业已成为我国草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野外科学研究基地。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为学校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历来受到学校高度重视,2016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科学观测台站管理中心。中心以“服务国家需求、支撑一流建设”为宗旨,本着“服务、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区为重点,辐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谋划建设规范合理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体系,积极搭建稳定高效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形成了“一体、一网、一平台”建设布局,即野外台站综合体、“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科学观测研究网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数据共享服务平台。2018年以来,在科技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和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国内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领域专家悉心指导下,获批甘肃省野外站11个、教育部野外站2个、国家野外站2个和甘肃省科学数据中心1个,逐步实现了学校省、部、国家野外站和省级数据中心“零”突破。学校野外站秉承“观测、研究、示范、育人、交流”的建设理念,每年接纳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野外实践实习和开展试验研究的各类学生达2000余人次,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背景: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2019年7月,根据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和各学科领域科技发展需要,为推动新时期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科技部根据专业机构梳理评估结果和现场抽查核实,经研究,将原有国家野外站优化调整为97个国家野外站(国科发基 〔2019〕218号)。2019年9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调研和推荐布局建议的通知》(国科办基〔2019〕265号),组织开展了国家野外站推荐布局工作。根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的相关要求,经部门(地方)推荐和专家咨询,科技部研究决定将69个野外站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现有国家野外站总数优化调整为166个。(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新门诊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

      本报讯 12月27日下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七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凝聚着3600名职工智慧和心血的新门诊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诊综合楼2012年批准立项,项目总建筑面积77446平方米,主楼地上24层,地下2层,2020年12月正式投入使行,是甘肃省、兰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它是兰大一院建院以来最大的建筑单体,主要功能包括急救中心、门诊、病房、日间手术室、手术室、生殖中心、特需门诊、内镜中心、放疗中心、放射中心、核医学、实验室等。建筑融合敦煌文化和黄河文明  兰大一院新门诊综合楼,整体建筑理念融合敦煌文化和黄河文化元素,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绿色自然、人文关怀”为愿景,构建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以科学、节能、环保为特征的综合性现代智慧医院。  建筑外观,以弧形曲线为主体,融入敦煌文化中飞天元素,建筑外墙宛如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整体建筑采用了低碳绿色的玻璃幕墙石材,并进行了全楼灯光亮化,矗立在五里铺十字,成为兰州的又一个地标性建筑。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医院诊疗能力  兰大一院新门诊综合楼,在原有1769张床位基础上,新增加了424张床位,门诊诊室从90个增至130个,手术室增加了16间,新建了急诊ICU、精准医学中心、创伤中心等新的诊疗平台。尤其,引进了多项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设备和诊疗理念,全面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目前,已建成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DSA&CT双复合手术室,集成了国际最高标准的德国MAQUET外科智能模块化复合手术室系统,以及国际顶级的飞利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和德国西门子公司高端滑轨CT系统,实现了双重高端影像设备+高端外科手术室定制化设计,营造了一个整体舒适美观的“航母”型复合手术室。  该手术室占地面积达200平方米,设施配备堪称世界一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首家规模最大的DSA&CT双复合手术室,它的启用将为甘肃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和全国的心脑血管、神经疾病、肿瘤等高危急重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优质和更强大的医疗保障。  新门诊综合楼还建成甘肃省唯一一家整体布局建设的国际化综合日间手术服务中心,该中心参照国际一流水准建设,下设术前评估宣教中心、手术中心、围术期快速康复中心、术后随访中心等综合服务区域,拥有5间数字化手术间,开放16张术后恢复床位。同时,引进了国际先进手术仪器设备,新组建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医疗团队。  兰大一院日间手术中心与近年在国内、省内各大医院逐渐开展的日间手术中心相比,不再单纯从24小时或48小时出院的时间上判定,而是从手术方式上,拥有独立的日间手术间和术后留观床,病人结束观察后无需回病房,直接办理出院。从医保结算上,术前一周各项检查和术后复诊、换药、复查等日间手术相关项目费用,过去需要病人自费,兰大一院在甘肃省医保局支持下,实现纳入医保报销。  新门诊综合楼还全新引进全球首款彩色光谱CT,在西北地区率先引进第一台以色列心脏专用机等先进诊疗设备,以“扎根西北、强化特色、创新引领、西部一流”为目标而拼搏,为甘肃老百姓看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舒适的就诊环境。打造5G+现代化服务型智慧医院  兰大一院是甘肃省首家开展5G智慧医院建设的医院。2019年6月25日,兰大一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签署了5G智慧医院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新门诊综合楼集成多种数字平台建设,安装完车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监控、智能照明、综合安防、数据机房、医疗设备管理等医院管理和服务系统,推动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  新门诊综合楼还建成智慧药房,告别传统手工配药模式。自动发药机与兰大一院HIS系统无缝连接,配药信息通过HIS系统直接传送至自动发药机,病人随到随取,人到药到,整个过程仅需8~12秒,智慧药房设备使发药效率提高60%左右。此外,智慧药房系统还具有自动识别、自动锁定的功能,在取药的过程中可以精确避开过期药品,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此外,兰大一院引入的海星全自动智能采血管理系统完成安装调试并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不仅优化了原有手工采血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3倍以上,同时杜绝各种人为差错的发生,使得门诊采血更加高效、准确、可靠、自动化和智能化。  新门诊综合楼还增加了导诊人员,合理规划了ABC不同区域,在各个楼层投放了100台能能自测体温的自助服务系统,制定了医护人员随着病人而流动诊室的工作机制,做到“病人不离开、护士不离开”,全面提升诊疗服务能力。  下一步,兰大一院将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围绕5G技术在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共同组建实验室,研究基于最新通讯技术的医疗应用,打造互联网诊疗平台,围绕分级诊疗、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开展网络、云计算、呼叫中心及应用服务,构建以医院为核心,整合医疗管理机构、医联体医院、医生、药店药企、保险、物流、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跨界资源,真正实现从线上诊疗到开具电子处方流转,再到网上购药,最后配送到家的互联网医疗新模式。(兰大一院)

  • 就西部发展创精彩未来

      本报讯  12月29日,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甘肃省教育厅、青海省教育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兰州大学承办的“中行杯”首届西北四省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在兰州大学圆满落幕。  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晓阳,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梅岩,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李龙锦,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峰,宁夏大学副校长李建设,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田立疆出席闭幕式。甘肃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珍作总结讲话,兰州大学副校长曹红代表承办单位致辞。  本次大赛以“就西部发展创精彩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西北四省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本次大赛实现了就业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拓展,检验了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实际成效,搭建起了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平台。  本次大赛参赛范围广,自2020年11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西北四省区132所高校,2万余名学生参与,经过各高校初赛、各省区赛等前期赛程的激烈角逐,共有75个就业创业项目脱颖而出,参与决赛大比拼。大赛开通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实践、创业实践三个赛道,在各项目展示后,具有丰富生涯教育的高校专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创业企业家和创新机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点评。  闭幕式上,求职实践赛道刘赫选手、创业实践赛道陈晨选手、职业生涯规划赛道伍梓豪选手、职业生涯规划赛道王雪娜选手在典礼上现场展示了大赛优秀就业创业项目。  大赛共产生奖项75项,其中一等奖21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30个,优秀组织奖12个。出席典礼的嘉宾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牌、奖杯。  颁奖典礼还进行了会旗交接仪式,下一届大赛承办高校为宁夏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学校召开学位评定
    委员会全体会议

      本报讯 12月22日,兰州大学第十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严纯华、副主席潘保田、王锐、沙勇忠及所有在校委员参加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2020年下半年授予学位人员名单和新增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听取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和学校本年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结果情况的通报。  严纯华强调,当前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学校的首要工作。要及时转变观念,彻底扭转学生和教师评价环节中不合理的措施管理机制,突出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育人和选人目标;要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的选聘与管理,注重对导师学术贡献和培养能力的考察,切实发挥兼职导师“传帮带”的作用;要严格规范学位授予工作中的程序要求,确保合法合规。  会议指出,要持续加强和深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学生学习、导师指导及导师管理过程的全方面质量管控和监测,完善学生和导师分流与退出机制;要强化研究生学术理想教育,培养研究生高尚的学术品德和科研精神;要严抓学位论文质量,压实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评定各环节的主体责任,严格学位论文抽检,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学位论文导师予以停招或退出,相关学科或专业进行研究生资源配置调整。  据悉,学校下半年共授予学士学位140人,授予硕士学位183人,授予博士学位100人;66人增列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2人增列为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研究生院、教务处、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相关负责人列席会议。(研究生院)

  • 师爱温暖教育

      本报讯  12月26日,兰州大学在城关校区举办2020年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结业暨师德传承仪式。校党委书记马小洁、党委副书记曹爱辉、党委常委安俊堂出席仪式。仪式由曹爱辉主持。  仪式上,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勾晓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杨红伟、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景玉宏以师德故事讲述的方式阐述了兰州大学优良的师德师风;新入职教师蒋勇、闻晨阳分享了岗前培训的收获和感悟。  马小洁为结业学员代表和优秀学员颁发证书,杨红伟带领全体教师进行了宣誓。  马小洁代表学校对加入兰州大学大家庭的新入职教师表示欢迎。他说,兰大为“美”,新入职教师要承担起“传承美、创造美”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  马小洁对新入职教师提出了几点期望。一是勇担时代重任。新入职教师要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四个服务”为目标,践行“四个面向”要求,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二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新入职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三是书写精彩人生。牢记志愿成为兰州大学教师的初心使命,在西北·谋天下,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甘肃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
    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

      本报讯 根据《甘肃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实施方案》、《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通过申报、推荐、组织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研究决定,批准建设“甘肃省普通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15家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挂靠口腔医院,王静教授为中心负责人。该中心的建立将通过突出重点口腔相关领域,面向全省口腔疾病防治需求,以口腔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口腔医疗机构为主体,打造协同创新网络,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和科技合作,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整体提升口腔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强化社会宣传。  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是甘肃省唯一一家三级甲等专科口腔医院,甘肃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立,是对口腔医院临床、科研以及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提出了要求。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甘肃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提供的平台与资源,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共同推进甘肃省口腔疾病的诊疗和研究水平。(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

  • 标题新闻

      我校大气科学学院王澄海教授团队喜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  兰大一院儿科陶仲宾荣获“2020中国儿科肾脏病十大青年精英”称号

  • 奔跑的青春

    原创·首发·独家(上接3版)水,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坎坷多磨。队员们既是学生又是长跑运动员,兼顾着两重身份,平衡着天秤的两端,风雨无阻地艰苦训练,将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都悉数奉献,既有身体的疲累,更有精神上的自我角逐。  队员江宁经常要出野外做科研考察,为了保持体力,同时不耽误科研队伍的进度,他常常清晨在崎岖的田间道路上跑十几二十公里。兰州的早晨,气温低于零度,寒风刺骨,“但咬咬牙,再辛苦也坚持下来了”。  “当得知自己要参赛时,还是有些慌张的。”战队的女队员陶丹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她,突然被通知参加今年的高百比赛,“毕竟跑量100km左右,自己也有段时间没训练了,就只能临时抱佛脚。”备赛的那一个月,她坚持上班前在公园跑10至16千米,一周跑两次间歇。“如果努力不能解决问题,那就更努力一点”,这是她在坚持训练时一直鼓励自己的话。  同时做两件事不容易,同时做好两件事更是困难。但马孔多战队的队员们一直在创造着不可能,他们既是“跑霸”,又有很多“学霸”。王亭亭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队长吴思睿今年获得数学建模国赛甘肃省一等奖,还顺利保研至中山大学天文专业。他们在赛场上狂奔,也在自己的学业上奋进。齐心,胜利由我们共同创造  “我们是一个团队”,这是马孔多战队的队员们最常说的话。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是长跑接力,由队伍的10人每人跑10英里传递绶带接力,总距离100英里。比赛时马孔多战队分为两组同时出发,最终所有人的成绩加起来就是团队的总成绩。“没有人会在训练时偷懒,因为心里清楚这是集体的比赛,每个人的成绩都影响着最终的排名,谁都不愿意成为拖累团队的人。”张宗林说。  每次下一个接力的队员得默默计算着前面队员的时间,要是慢了就得加快自己的速度,帮忙把战队总体的时间补回来。“所以我们训练时总会一起跑,彼此熟悉对方的体能和速度,能够更好的配合。”  队员们之间培养默契,也从对方身上获取力量。平时队伍集体训练时的强度最大,跑到最后体力不济,队员们会大喊着激励人心的话语,互相鼓励、互相支撑。张宗林每次看到旁边和他一起气喘吁吁,累得不行了还要说声“兄弟加油”的队友时,就觉得不管怎样都能坚持下去了。  大家训练完后,做肌肉拉伸,一个人趴着,另一个人用脚去踩大腿和小腿的肌肉,紧绷的肌肉酸痛难耐,被踩的队员往往疼的叫喊,此起彼伏的叫唤声使这场面显得心酸又搞笑,疼痛却又欢乐,笑笑闹闹,训练后的疲惫也消散了不少。  队长吴思睿说:“今年比赛之前我们真的做了很充足的准备,本以为万无一失,结果还是出了很多意外情况。”队里的实力战将朱咸龙在训练中过量运动,导致深层肌肉损伤,最终没法参赛;赛前一周正是兰州初雪,天气骤冷,有队员发烧了;比赛当天,坐车前往赛场的路上,队员李正芬晕车,可没有时间给她调节身体的不适,她只好坚持着昏昏沉沉地跑完全程……虽然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那么友好,但逆境催人爆发,“那时候我想着这么长时间以来的训练,想着队友们,无论怎样都得胜利。”  整个战队拧成一股绳,朝着丁督前教练出发前给他们定下的“保八争五夺三”的目标奋进,最终自我超越,获得了亚军,创西北地区高校战绩新高,打破了多年来东部高校对赛事前三名的垄断。  “冬天操场上的风真的很冷,训练也真的很辛苦,但那些回忆却是温暖又珍贵的。”作为战队的队长,吴思睿在肩负着责任的同时,也更能体会到团队的力量。队员们在赛道上是战友,眼神坚毅,相互鼓劲,帮助战队一直向前挺进。从2018年初参赛夺得第八,成为高百战场上最大的黑马,再到2019年的第六名、2020年夺得亚军。在私下里是伙伴、更是家人,互相陪伴、共同支撑,战队和兰大成了他们第二个家。  2020年高百接力赛的亚军奖杯才刚拿到手,马孔多战队就规划好了明年的训练重点,定下了夺冠的目标。在寒冷天气中,仍然炽热的是那颗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张宗林说:“每次上场比赛前,我们都会时刻提醒自己兰大人的身份,想着是为母校争光添彩,就更有动力了。”  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马孔多战队的队员们用青春书写华章,身体力行着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这是百年兰大的底蕴,也是属于兰大人的不竭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