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大学附属学校新任校长杨永宏就如何建设附校接受本报专访

    兰州大学附属学校新任校长杨永宏就如何建设附校接受本报专访 1.10月12日兰大附校揭牌仪式 2.开学典礼   3.庆祝教师节活动 4.迎国庆活动 5.一年级健康知识讲座 6.家长座谈会 7.10月12日少先队建队70周年主题活动 8.9月4日开笔礼活动 9.10月16日学生才艺小达人活动 10.10月31日健康小使者社团参观医学实验室 11.11月11日期中教育质量分析 12.11月7日参加北京市朝师附小共同体第四届圆桌论坛 13.11月学生足球联赛 14.10月25至26日杨永宏校长高品质学校内涵式发展研讨会活动 15.12月9日参观51中航模基地 16.12月10日美之声合唱比赛 17.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兰大附校在行动 18.10月2日说上评活动   19.10月21日参观基础医学院 20.学生开展团体活动 21.10月2日评课比赛 22.11月11日听科普讲座 23.兰大附校定向测向社团获奖 24.11月11日六年级赴生命科学院参观 上接一版 会各个领域。二是兰大为美,“美”是对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精神的诠释和升华。三是让每一个附校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最好的自己,既倡导个性,又包容共性。附校界定的“美”就是用“美”的方式去培养“美”的人,就是要努力办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个孩子,满足每一个家庭接受优质、良好教育的心愿,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各美其美”旨在引导每一个附校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学会展示自己,欣赏和创造美,更要学会包容和欣赏别人创造的美,最重要的是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融合在一起;同时让每一个老师都拥有使命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成就学生成就自己,最终成就一个和谐共荣的大美附校。我们已初步凝练出“求真、尚美、雅行、止善”的校训,“知行合一、博雅创新”的校风,“润德启智、奋进卓越”的教风,“和润于心、美化于行”的学风,最终指向“让每一个附校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价值追求。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逐步构建“美雅”课程体系,其中,“美之雅”指向学校德育,“美之慧”指向教学目标,“美之艺”指向才艺特长,最终达成“美之和”。   一是“美之雅”即美雅立校,育儒雅师生,最终实现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彬彬有礼的目的。本阶段主要是抓常规,促养成,推动德育工作见实效。开学以来,附校组织了 “开学典礼”“开笔礼”两次大型集会活动,使孩子们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感受“规矩”的力量,体验感悟品行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常规举措改观校园环境,使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学校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提高要求等一系列措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文明礼仪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体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更有助于自己的学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建安全办,通过调整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相关职责,调整值周人员,杜绝安全漏洞;协调兰大保卫处召开附校保安人员工作会议,制定了保安管理制度和值周常规制度;通过召开各处室主任工作会议,分配部门安全排查任务;以家长志愿者护校队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自实行“兰大附校家长志愿者护校行动”以来,部分家长通过维护学生上下学道路安全、协助老师组织放学路队等工作,深入了解了附校的各项安全举措,为其他各项工作取得家长支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德育处组织部分师生加班加点排练节目,四年级学生参演的《百十兰大咏》、五年级学生表演的京剧 《梨花颂》,两个节目亮相兰大110年校庆文艺晚会;组织国学队、武术队、科技队、啦啦操队、鼓号队五个学生方阵积极参与兰大教职工运动会开幕式;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才艺小达人”比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特长的平台;召开家委会代表会议共同探讨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美之声、美之艺、美之辩、美之韵等活动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活动都成为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舞台,逐步培养仪态儒雅、言行儒雅的附校娃,以“各美其美”达“美人之美”,从而实现附校大“美”。   二是“美之慧”指向教学目标,通过“541”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主要是抓课堂,夯基础,提升教学工作质量。开学以来,附校组织召开了各级组长例会、体育组工作例会、新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传达精神,明确职责,解惑问题,落实任务;全体校委每天深入课堂把脉问诊,课后再集体或单独谈话的形式反馈听课的意见建议,我已经听了70%老师的课了;针对常态课准备不足、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氛围不浓、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等问题,教学处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完善训课制度,开展了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微型课比赛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上、说、评”竞赛活动,磨炼教师的教学内功。11月上旬,学校组织了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了解现状,把脉问诊,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一是观念陈旧,老化,二是青年教师数量多,急需建构成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开展“541”自主课堂教学模改革,通过对课堂中教师上课时间,学生学习时间,课堂检测时间的把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大胆说话、大声说话、大段说话,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是“美之艺”指向才艺特长,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每一个附校娃具有合格的文化基础加一项爱好、两项特长的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我们在推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继承附校课后服务及社团活动,从拓展类(校本课程)课程出发,开设了管乐、古筝、非洲鼓、合唱、手风琴、电子琴、舞蹈、陶泥、京剧、武术、素描、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啦啦操等社团活动,依托学校艺术节、广播操比赛、“才艺小达人”、“美之声”合唱比赛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例如10月15日下午我们举办的“才艺达人秀”六年级专场活动,学生们表演了诗朗诵、舞蹈、英文歌曲演唱、单口相声、器乐弹奏、现场书法创作、绘画创作等20多个节目,就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信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从实践类课程出发,让孩子走出小学,走进大学。10月16日下午五年级90多名学生走进兰大基础医学院实验室,参观研究所,开展心理小游戏,就是让学生零距离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对生命的敬畏意识。10月8日我们邀请基础医学院的邵玉峰教授走进兰大附校,以“神奇的大脑”为题面向一年级全体师生进行健康成长知识讲座,邵教授通过动画短片、实践操作、情景模拟以及学生互动等方式,向同学们科普了人的嗅觉味觉和食欲的关系、眼睛的错觉、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声音的传递方式等知识,这种有趣的授课形式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种形式开启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之门。   最近我们正在制定附校的奖励制度和津贴分配制度,要让教师得实惠、有尊严、感受到付出获得认可的成就感。   通过这样一些举措,我感到附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老师们觉得有压力有奔头了,学生们看着更有精气神了,这都是好现象。我始终认为“管得最少的才是办得最好的”,但现在我们只能制度治校,来调动大家的热情,将来才能朝着文化引领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些变化学校是看在眼里的,所以我们在师资队伍、办学资金、办学场地等方面提出的一些诉求也得到了大学的支持。但就长远来说、就实现“3-5年内争创甘肃一流、西北领先、全国知名的学校”的发展目标来说,附校目前采取的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记:就长远而言,您对附校是怎么规划的呢?   杨:课程是引领学校发展的风向标,谁占领了课程的制高点谁就能引领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因此接下来附校的发展将聚焦学校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   我们以“唤醒生命成长之旅”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拟进行基础类(国家课程)、拓展类课程(校本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规划建设。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必须开足课程,开齐课时,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按照“541”教学模式在各学科中加以落实。拓展类课程又细化为语言类、科学类、人文社会类和艺术类,是对国家课程的延伸,分别指向人文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类课程主要是依托兰州大学博物馆、实验室、图书馆、校史馆、学生餐厅、医学院等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兰大的资源优势,以小小科学实验室、创客工作室、STEAM课程为主,形成兰大文化元素的校本课程。同时立足兰大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一带一路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活动,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省内向省外延伸。而国外研学课程即与美国NBA、英国英超等建立友好合作交流。   随着后面我们工作体制机制的理顺,慢慢地这些课程我们逐步都会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中去,把它固定下来,内容上也会越来越丰富。   附校发展的最终目标“美之和”,从“日常三和”(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处事和睦)营造人文、家校、干群、师生和谐的校园。   记:那这样一来会不会挤占国家课程的授课时间、影响学业成绩?毕竟孩子们最终都是要过“应试”这一关的。   杨:我们国家从20多年前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到后来推行课程改革,再到现在的提法核心素养,其本质都是素质教育,即由片面的以学业成绩为标准向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渡,到现在了成效其实不是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待,使学校往往不敢为追求全面发展而在形式上占用过多课业学习的时间,就比如核心素养里为首的“德”,基本上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而事实上,追求全面发展和追求学业成绩绝不是矛盾对立的,因为学生的健全人格、道德品质、精神气质、行为习惯、自律意识等综合素养才是成就终身的、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这些素养培养好了,提高学业成绩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们既要抓基础、又要抓素养,既要考虑今天、又要谋划明天。利通一小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利通一小每学期用于培养综合素养的课程占到三分之一,但我们连续几年跟踪调查发现,每年毕业生2000人左右,有十分之一能考入吴忠市最好的初中三中,然后在七、八、九年级的前十名中,利通一小毕业的学生占到一半,前一百名中能占到三分之一,每年的中考状元也是我们的学生。我不仅要让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小学期间发展得好,还要在初中的学习中有后劲。   这个目标既然在利通一小可以实现,那么我相信在兰大附校同样能实现,甚至更有优势。   记:那您觉得兰大附校的优势是什么?   杨:有五大优势:   第一是兰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个重视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在校领导层面达成了共识,大家都认为办好基础教育很重要,办好基础教育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2018年1月兰大专门成立了基础教育管理中心,将附校从后勤管理处单列出来交由基础教育管理中心管理,7月将附校发展列入助力兰大“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北师大洽谈合作事项,2019年1月与北师大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然后我来之后,附校开学的第一天,袁书记就来附校视察;9月10日教师节当天,严校长、吴书记来附校和教师们共庆教师节;10月12日,严校长、吴书记又来为兰大附校揭牌;10月25日至26日,教育部“国培计划”第二期名校长领航工程“杨永宏校长工作室”高品质学校内涵式发展研讨会在兰大召开,吴书记到会致开幕词,会议期间严校长会见了教育部领航校长培养基地-齐鲁师范学院林松柏校长等一行人;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工作和细节,都体现了兰大对附校工作的关心重视。   第二是师资自身素质的优势。“大学之大,不在于楼之大,而在于师之大”,这对基础教育同样适用,附校的发展有赖于全体附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现有的73名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11人,占总人数的15%,本科及以上学历55人,占总人数的75%,整体学历较高,教师所学专业中师范类专业达9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在实力上是不弱的,只是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体制机制问题等导致大家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10月份我们的两位老师就进入了北师大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第六届励耘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决赛并获奖,曹天耀老师执教的《双手正面垫球》获二等奖,杨玲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获三等奖。今年又批准附校招聘20位老师,要求硕士及以上或副高级职称以上。这在兰大附校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充分体现了兰大对发展附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第三是兰大资源的优势。兰大的师资、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以及各类各学科实验室硬件条件,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袁书记、严校长来附校视察的时候也都明确要求我们把这些资源利用好。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院士进校园等多种形式把院士、专家、学者请进来,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学家,从小在心中埋下一个科学梦想;让学生们走进实验室去,到博物馆、校史馆去,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其感受兰大厚重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促进自身成长的精神力量。   第四是家长优势。我前面说了,我们的学生家长绝大多数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在孩子教育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性、悟性和积极性,应该能在家校配合方面做得很好,尽管现在很多家长处于一个观望和怀疑的状态,尽管也会有一些不太配合的情况发生,但我们也在努力让大家尽早感受到变化和成效。   第五是平台优势。兰大附校是兰大和北师大合作办学的,北师大是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领军学校,在办学思想、课程建设等方面,北师大不仅能给我们进行指导,而且能给我们的教师提供走出去观摩学习和展示评比的平台资源,这对教师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我作为教育部第二批领航校长班成员,拥有国内基础教育界顶尖级的导师、专家团队的指导,也有全国一些知名学校联盟,这都是附校很好的资源优势。   借助这些优势,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力争最终能够将兰大附校也办成优质学校。   记:教育集团是什么概念?   杨:这是近些年国家比较倡导的一种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式,和我们常说的“帮扶学校”“结对学校”是不一样的。由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的学校共同体叫教育集团,就是依托名校带分校,以一所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此来把一些条件薄弱、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学校带起来,例如山东大学附属学校、北京市朝阳师范附属学校等,都是集团化办学中成效非常显著、在全国非常有名的学校。   记:这样一来会不会出现本校被拖垮的情况?   杨:有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所以进行集团化办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本校必须是名校且自身力量足够强大。因为集团化办学中首先就是要输血,你不仅要把你的骨干教师派到分校去、把分校的青年教师吸纳到本校来任教,而且要派管理骨干、中层领导到分校去从事管理工作,实践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等。如果自己没有一套非常成熟合理的管理体制,那就很容易出现不仅分校带不起来、而且还会把本校拖垮的情况。但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认为集团化办学其实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利大于弊。   就以利通一小为例,它在文化底蕴、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都很好,但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教师平均年龄48岁,有一些年长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分校的特点往往是教师偏年轻、缺乏工作经验,集团化之后双方的教师重新洗牌,对本校而言补充了年轻血液,对分校来说有了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双方的师资力量都被盘活了。利通一小吸纳的第一所分校是2014年的滨河小学,当时很多教职工就担心这个问题,我就跟大家分析利弊、说服了大家。滨河小学建校于2012年,因为地处新区且质量不高,大家都不愿意去上,到2014年只有一、二年级,共有学生30人左右,我们吸纳的第一年就招生440多人,三年后6个年级36个班,总人数1800多人,达到了小学的饱和程度,甚至加盖了教学楼,这不仅带动了分校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本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地利通一小又先后吸纳了早元小学、第十五学校等六所学校。   对兰大附校,我的目标就是办成小初高一体化的高质量教育集团。   【个人简介】   杨永宏,男,回族,宁夏吴忠人,现年53岁,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名校长领航班成员(全国113名,教育部最高规格的校长高端研修项目),全国创新名校联盟会长,全国创新名校十佳校长,宁夏首批“塞上名校长”,宁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宁夏自治区优秀教师,宁夏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享受宁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宁夏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吴忠市政协委员。   受聘担任山东齐鲁师范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在省内外刊物发表和获奖论文40余篇,先后承担省内外关于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课程建设、党建工作、教师专业成长、师德建设、创新教育等专题讲座十余场次,参与教师达3000多人次。   1981年9月至1985年6月,就读于吴忠师范;   1985年7月至1989年7月,在吴忠早元中学(初中)任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校团委书记;   1989年7月至1998年5月,在吴忠市第三中学(初中)任数学教师、班主任、校团委书记、德育处主任;   1998年5月至2004年7月,在吴忠市利通区教育局工作,历任局团委书记、局办公室主任;期间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在吴忠高级中学挂职副校长;   2004年7月至2012年2月,任吴忠市裕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2012年2月至2019年8月,任吴忠市利通一小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   2019年8月至今,兰州大学附属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