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落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本报讯  10月31日,兰州大学领导班子在城关校区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并就落实相关工作展开讨论。全体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参加会议。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人力资源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马小洁主持。  会上,校领导班子成员紧紧围绕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内容,着眼学校发展全局,结合分管领域工作,就学校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统筹配置、人才队伍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难点问题,谈想法、谈思路,提举措、话落实,作了深入交流。  校长严纯华表示,落实好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一要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与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落实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让每个支部、党员和师生知晓和掌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使其成为学校今后实际工作的操作手册和指南。二要对报告提出的学校未来工作任务做好系统全面地分解,落到单位、落到人、落到时间节点,形成具体推进计划,校领导班子要对各自分管领域做好推动落实,在空间上做好横向与纵向联动结合,在时间上做好提前谋划,逐层推进。三要创新开展工作,在坚守和奋斗的底色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图强,将党代会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把每项工作想全想细,做实做精。  党委书记马小洁表示,本届校领导班子和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过程中,重点加强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学校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他指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具体目标为学校今后五年的事业发展绘制了“蓝图”,接下来要全力以赴做好“施工图”和“路线图”的制定及落实工作。一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勇担历史重任,敢打硬仗,深入切实地推进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的目标任务及“十四五”规划中相关工作的落实。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在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前提下,以育人质量、队伍建设、学科发展、条件建设等既定的目标要素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制度体系,在创新中谋求新发展、迈上新台阶。三要做好相关任务分解,就两个校区的相关规划、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教育教学改革、条件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做好专题研讨。四要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既做到事业上的高歌猛进,也要保证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位同志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五要进一步树立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担当意识,发挥好“火车头”的引领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一级做给一级看,以身示范切实抓好学校各项改革工作,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我校校友邱家稳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院士

      本报讯  10月27日,国际宇航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选举结果,我校1979级校友邱家稳当选工程学部终身院士。邱家稳于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在我校物理系攻读本科,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他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研究,负责完成并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和某型号高分卫星,为我国空间科学与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是国际宇航联结构与材料委员会委员和装发部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专家。  (《甘肃科技报》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我校4位教师荣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本报讯  近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表彰第九批甘肃省优秀专家的决定》,授予我校刘兴荣、彭勇、彭岚嘉、潘亚文4位教师第九批“甘肃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我校已有38位教师获此殊荣。甘肃省优秀专家是省委、省政府为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特设的一项奖励制度,原则上每三年评选一次。表彰人选按照“自下而上、逐级选拔”的程序,从全省各类企事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选拔产生,并重点向十大生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领域和重点工作适当倾斜。(人力资源部)

  • 我校获批4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本报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兰州大学胡斌教授主持的《兰州大学“人工智能+X”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梁永民教授主持的《融合人工智能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吴王锁教授主持的 《核工程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和冯虎元教授主持的《面向实践创新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4个项目入选。兰州大学本次申报的4项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全部入选,既是对学校新工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肯定,也为学校进一步推动“四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将以此次获批立项为契机,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重要抓手,高质量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推动专业认证工作,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水平。  据悉,此次共有363所高校的845个项目获批,包括273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572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综合改革类项目包括新工科理念研究类项目群、专业结构改革项目群、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群、多学科交叉项目群等9个项目群;专业改革类项目包括人工智能类项目群、大数据类项目群、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类项目群、电子信息、仪器类项目群等20个项目群。(教务处)

  • 兰州大学第二十次学生代表大会
    第十三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

      本报讯  10月31日,兰州大学第二十次学生代表大会、第十三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在榆中校区开幕。副校长曹红,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定峰,团省委学校部副部长、省学联副秘书长胡锋,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包雨灵出席开幕式,学校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和各学院负责人,全体专职团干部,与会代表、列席代表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校团委副书记赵赟主持。  曹红代表学校党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全体与会代表、学生会组织转达了校党委的关怀和期盼。她说,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凝心聚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浓厚氛围中,希望我校各级学生会组织加强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聚焦职能定位、优化组织体系,深化服务内涵、发挥榜样力量,加强作风建设、健全培养机制,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凝聚智慧,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  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申子恒同学所作的题为《担当使命,锐意进取,改革奋进,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谱写青春华章》的学代会工作报告、张怀鑫同学所作的题为《牢记服务宗旨,锐意改革创新,为加速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汇聚蓬勃青春力量》的研代会工作报告、《兰州大学学生会章程(修正案)》和《兰州大学研究生会章程(修正案)》,还审议通过了题为《坚定不移跟党走,奋发图强启征程,谱写新时代兰大青年的青春之歌》的致全校广大青年的倡议书。大会选举产生了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新一届主席团成员。(团委)

  • 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新冠疫情预测系统发布11月全球疫情预测

      本报讯  日前,我校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全球COVID-19疫情预测系统》发布了《11月全球新冠疫情预测》。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计感染者超过4374万人,116万人死亡。而欧洲捷克、西班牙、法国、荷兰、波兰等国家的新一波疫情已经愈演愈烈,甚至已经超越第一波疫情。预测结果表明,由于第二次全球疫情的暴发,11月全球疫情将会加速恶化,全球11月预测新增病例数前10位国家中欧洲国家就占据了六成。美洲地区,美国单月累计确诊病例将超过146万例,居世界第一。巴西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亚洲地区,印度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似乎在下降,但仍存在大量易感人群。除此之外,俄罗斯、英国、乌克兰、瑞士等国的新增确诊人数在11月都将呈加速上升趋势。  (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我校举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20周年暨国土空间规划学术论坛

       本报讯  10月31日上午,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20周年暨国土空间规划学术论坛在城关校区召开。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生诚表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涵养了很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他希望各界专家学者为我校地理学应用研究、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及规划院建设建言献策;希望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创新规划理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怀录表示,研究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形成以规划设计为主、各专业技术力量相互配套的专业体系。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周晓东,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9级校友、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芳作为代表进行发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通过视频向论坛表示祝贺。随后,国土空间规划学术论坛举行。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人工智能发展

      本报讯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11月2日上午,我校在城关校区西区召开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扩大)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作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的专题辅导报告。学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各中层单位主要负责人,部分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曹爱辉主持。  谭建荣院士从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涵、研究热点、关键技术和产业应用等四个方面,深入阐释了人工智能产生的历史背景、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充分体现于“计算机思维”,当前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波士顿大狗、智能化手机、智能无人系统、阿尔法狗、智能机器人和中国人工智能2.0等六个方面。他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最主要趋势就是“智能+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制造、产品、农业、交通、城市、医疗、家居、金融和安防等领域的应用,将会给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带来深刻的革命性变化。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发展竞争的焦点,也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将为未来高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曹爱辉在总结时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全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形势,抢抓发展机遇,聚焦“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努力在前沿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就,为加速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俏雪落处天地宽

      改革开放初期,林家英在新文科楼中文系资料室查阅资料  在中国文学教育界,林家英有一个美号——才女。  1956年,林家英从复旦大学毕业来到兰州大学中文系,从此便与陇原大地血脉相连。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诗歌史》等多门课程,学术著作有《诗海拾贝集》及续集《唐诗精华》《诗词散论》及《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等多部。  在学生们心目中,“林先生身上有种古典气质。”在课堂上,她用那略带“南音”的语调,讲授古典诗词,时而沉郁激昂,时而婉约清新,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走入李白的“长风破浪”,体味李清照的“春思绵绵”。  而在课堂之外,林家英又是一位雅爱吟咏的诗人,她以古体诗词的形式抒写对生活的诗意感受,是甘肃省古体诗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庆振轩曾感慨: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很多,可是真正会写古体诗词的人越来越少。写洋洋洒洒的研究文章的人很多,但是对具体的诗词作品分析的人、能够鉴赏且达到一定深度的人、细致解读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林先生的特点是:创作、鉴赏、研究三位一体。她发表的古体诗词有一千多首,放到唐代也是一个中等偏上作家的创作数量了。  从青春年华到耄耋鬓霜,转瞬已逾六十年。其间虽“也有风雨也有晴”,但她给学子们的印象始终是从容不迫,通达慈爱。虽然已经“青丝霜鬓镜中繁”,但学生们早已“桃李春风天际灿”。  如今已85岁高龄的林家英,从谈吐到精神面貌,却散发着少年人身上特有的天真和冲动。尤其是谈及她衷爱的诗词时,眼中时时泛光。1.三岁蒙童 诵吟古诗  1935年,林家英出生在福建惠安一个诗礼有传的家庭。  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五言、七言短诗,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长诗,家学的熏陶加之闽南话保留入声韵,为诗词吟诵带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读后很容易记住,感到轻松自如的快乐。  中学时代,老师知道“林家英好读诗”,常加以鼓励,她的国文(语文)成绩在班上往往名列第一,这在无形中培植了她热爱诗词的兴趣。  “童年的吟咏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往事之一,它是引导我走上文学之路的第一步。”此外,作为中国南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闽南地方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七月十五的普渡节有着唱戏的风俗,每逢暑假,儿时的林家英都能享受到看戏曲演出的快乐。雄浑高昂的高甲戏,柔美婉转的梨园戏和芗剧,唱念做打的表演和刚柔并济的唱腔给她以诗美的滋润。在晚年吟咏的《乡思》七绝中,她深情地怀念那难以忘怀的时光:“乡思最忆少年时,夏夜清风啖荔枝。我有迷魂归不得,梨园高甲教人痴。”2.求学复旦 诗词为伴  从小在诗词浸润中长大,高中毕业,林家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中文系。但是报考哪所大学呢?她犯了愁。  1952年,正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急需人才,每个人可以填报20个高考志愿。“当时能坚持上完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能被录取”,然而林家英只填了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  上大学之前,林家英没到过北方,平时听别人议论说,那是鼻涕流下来都要结冰的地方,她不敢报考北京大学,决定将复旦大学中文系作为第一志愿。“好高兴啊,复旦大学录取了我!”林家英笑着说。最终她去到了气候、环境都跟故乡较为相似的上海度过了四年的求学生涯。  当时,在复旦中文系任教的有郭绍虞、刘大杰、朱东润、赵景深、吴文祺等著名学者。还有蒋孔阳、王运熙等一批功力扎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老师们重教爱生、严谨认真而不失温厚可亲的师教风范令她印象深刻。时隔六十年,林家英依然念念不忘各位恩师,回忆当年上课时的情景,真是“栩栩如生,如闻如见”。  “刘大杰先生的讲课就是一首诗,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朱东润先生讲授的宋元文学史系统而又严谨,同时激情满怀,佳章名句随口吟唱出来;赵景深先生的明清文学史课堂又是别有一番景象,结合戏曲辅以手势,绘声绘色;蒋孔阳先生善于将理论的阐释与名家名作中典型人物的分析相结合,诗意的感受和逻辑的严密浑然交融;王运熙先生专题课资料丰富翔实,论证精到准确;还有教授现代诗歌的方令孺先生,女性学者兼诗人特有的细腻,让她的讲授饱含深情,课余时,她还鼓励我们练习诗歌写作,在实践中感受创作的甘苦”。  旦复旦兮,日月光华!四年的大学时光,在各位能教能写、能吟能诵的老师的感染、陶冶下,林家英培植了热爱文学研究、努力学好各门课的人生志趣。  在老同学、复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授严修的回忆中:“当时学习苏联,期末考试采用口试方式,考签的几道题目中,必有一题是要背诵几首诗词。因此,同学们为了应付考试,都要记诵大量的诗词。同班才女林家英记忆力强,掌握的数量最多,屡得高分,如果当时有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一定会鼓动她去打擂台。”  林家英从诗歌吟诵到诗词创作的起点,也是在复旦大学。虽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文系的培养目标是高校师资和科研人才,并不鼓励和提倡学生搞创作,但是在名师的感染之下,林家英对诗词创作萌发了兴趣。  “我清晰地记得,刘大杰先生曾说过,现在大学的中文系一定要改革,学生要学会写一笔好字,更要学会写诗词文章。”林家英如是说。在复旦四年的岁月里,“学会写诗词文章”的想法在林家英的心中从一颗种子逐渐成长,成为她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实我上学的时候写过几首诗歌,但是没好意思拿出来跟别人分享。”提起大学时“幼稚”的创作,85岁的林家英俏皮地眨了眨眼睛,笑得有些羞涩,这是属于她大学时代的“小秘密”。3.因为爱情 奔赴兰大  忙碌而充实的大学学习之余,林家英也与爱情不期而遇。“1954年我大三那年,经同宿舍一位山东同学介绍,我认识了比我高两级的生物系寄生虫学专业的于继岗,后来他就成了我的丈夫。”提起爱情,林家英至今还面露羞涩:“我们那时候叫‘谈朋友’”。  1952年,国家进行高校第一次院系大调整,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的于继岗随寄生虫学专业整体调入复旦大学。于继岗虽然家境困难,但是其忠厚老实的性格和认真刻苦的钻研态度打动了林家英。1954年毕业时,作为班长的于继岗放弃留在东部沿海就业,主动申请分配到别人都不愿意去的大西北,成为兰州医学院的一名教师。在相隔千里的两年里,两人通过书信往来“谈朋友”,在确认彼此心意的同时也坚定了在一起的决心。(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