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大学举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本报讯  10月16日,我校在城关校区西区举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全校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党委书记马小洁,校长严纯华,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生诚,党委副书记曹爱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蔺海波,副校长李玉民、曹红、范宝军、王锐、沙勇忠,党委常委王定峰、安俊堂,校长助理贺德衍、李鹏杰等出席大会。大会由严纯华主持。  全体起立奏唱国歌后,吴国生宣读了《关于表彰兰州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荣获“兰州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出贡献单位”称号,学工部等59个集体荣获“兰州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于亚歌等110名医务人员荣获“兰州大学‘抗疫先锋’”称号,丁督前等149名同志、丁大攀等20名校友、于建业等110名同学荣获“兰州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随后,与会校领导为兰州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个人代表颁奖。  “突出贡献单位”代表、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抗疫先锋”代表、第二医院张蓓医生,先进集体代表、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阴怀勇,先进个人代表、数学与统计学院雷鹏老师,先进个人代表、后勤保障部陈向斌老师,先进个人代表、哲学社会学院吕孟凡同学先后发言。  马小洁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闻令而动,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始终高高飘扬。他强调,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在抗疫斗争中发扬的精气神,牢牢掌握住发展的主动权,为“十三五”收好官、为“十四五”开好局,加速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是要提高站位,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二是要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学科长远发展,科学布局医学学科建设;三是要化危为机,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四是要科学统筹,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工作。  各中层单位负责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师生医务员工代表、校友代表参加表彰大会。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兰州大学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本报讯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推选结果,我校推荐项目《书写在陇中黄土高原上的“小草大事业”》入选。2012年以来,我校郭旭生、沈禹颖、李春杰、王虎成等专家积极实施科技助农扶贫计划,从草种筛选、种植技术、规模化生产、草产品加工、高效养殖及品牌培育营销等方面全产业链指导发展饲草产业。如今,安定区种植各类饲草180多万亩,年产值达10亿元,带动6.5万户贫困户脱贫,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以草兴牧、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兰州大学“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新疆若羌站正式建成

      本报讯  10月5日至7日,我校黄建平教授等赴新疆若羌县出席兰州大学“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若羌站揭牌仪式。该站由兰州大学、新疆自治区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单位共建,主要设备有我校自主研制的多波段拉曼偏振激光雷达等。该站的建成将提高南疆地区沙尘暴和极端强降水等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为阿尔金山地区实行人工降雨和空中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于若羌红枣种植、生态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安全等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

      本报讯 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于北京时间13日晚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发表视频致辞。孙春兰指出,高等教育是中美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中美大学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挖掘互补优势,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办学、联合研究、联合培养人才水平,发挥人文交流使者作用,为增进两国人民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论坛主题为“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由清华大学与耶鲁大学共同主办。来自20所中美大学的校长相聚云端,共同探讨在新形势下推进两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致辞中表示,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承担着传承知识文化、培养未来英才的重任。如今人类面临着全球公共健康危机、气候变化、经济波动、社会不平等和生态危机等问题,而大学必须承担起应对这些挑战的使命。因此,我们今天需要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大学的教育也要达成课堂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线上线下的融合。  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表示,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必然是建立在跨国合作上的。在攻坚研发新冠疫苗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大学之间为了公众利益分享临床数据和研究发现,耶鲁大学参与建立的档案库已经录入了2300多个有关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为防治新冠疫情作出坚实贡献。“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和交流在大危机后恢复全球秩序的过程中十分重要,而研究型大学有责任竭尽所能加速重建。”  本次中美大学校长论坛设“更开放的大学”“更融合的大学”“更有韧性的大学”三场分论坛。与会嘉宾纷纷分享经验和洞见,共同商谈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场分论坛“更开放的大学”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主持。印第安纳大学校长迈克尔·麦克罗比、副校长汉娜·布克斯鲍姆、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建国、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萨夫万·马斯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分别发表主题发言。第二场分论坛“更融合的大学”由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副校长科特·德克斯主持。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雪城大学校长肯特·赛维路德、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犹他大学校长露丝·沃特金斯共同参与。第三场“更有韧性的大学”分论坛由康奈尔大学副教务长傅慧贞主持。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安德鲁·马丁、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伍斯特理工学院校长劳瑞·莱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新学院大学校长德怀特·麦克布莱德依次发表演讲。  严纯华在演讲时说,兰州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坚守西部,化地域和经济的比较劣势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于国家特别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严纯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发展和蔓延,给传统高等教育合作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教育的交流不能停止,大学的全球抱负不会减弱。大学在这一困难时期适应并成长,我们的责任是要更好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共同探索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交流的新模式,构建互动的教育开放新格局,推动大学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领域开展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大学及技术行业同仁已经在共同抗击疫情及研制疫苗等方面为全球树立了典范,韧性的大学必须为人类的共同福祉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  在总结致辞环节,杨斌表示,虽然这次疫情让大学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但是通过积极寻求办法、促进沟通,我们依然可以转危为机,创造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 传文脉 树精神 以一流大学文化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百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兰大人从未放弃对历史的思索,从未放弃对真理的探寻,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从未放弃对责任的坚守。百十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无数教育先辈薪火相传、弦歌不断,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勤奋求实、坚守担当的奋斗史。他们的故事理应被历史铭记、为后人所传扬,也支撑着如今的兰大人砥砺前行、走好今后的路。  “萃英记忆工程”就是这样一项留存历史、传承文脉、鉴往知来、立德树人的工作。历时6年,采访数百人,成稿近百万字,出版《我的兰大———人物访谈录1、2》,书中有在变革动荡中坚定撑持的官绅儒士、有在战火纷飞中奋袂攘襟的英雄师生、有在和平年代兢兢业业的教授学者、有在学校发展中默默奉献的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  这些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难忘的历史都是兰州大学百十年沧桑巨变的缩影,折射出兰大故事、兰大文化、兰大精神。时代更替,但精神不灭。带着从历史中汲取的精神、智慧和力量,新时代的兰大人正在书写新的历史和辉煌。  近年来,兰州大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训校史、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网络及新媒体等载体中充分浸润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传承弘扬兰大精神,为一流大学建设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主流引领 凝心聚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清晨六点四十,冬季的兰州还一片乌黑,一支迅捷有序的队伍已经聚集起来,“一二一,一二一,……”铿锵有力的步伐配合嘹亮的口号,开启了崭新的一天。清晨七点,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升旗手用力抛旗,国旗伴着庄严肃穆的目光和顿挫有力的歌声徐徐直上,迎风飘扬。每逢周一,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都会准时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从1994年初成立时的3个队员、一面国旗、一根旗杆,发展到如今的专业制服、独立音响、四十多人的团队,成为目前整个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最正规的高校国旗护卫队之一,他们始终坚持爱国荣校信念,秉承“令行禁止,坚韧不拔”的队训,守护国旗26年。2019年,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荣获第六届全国学校升旗手交流评比一等奖,并荣获“赵班长升旗奖”。  “每当我们穿起这身制服,扛起这面红旗,国威军威就树立在我们挺直的脊梁上。”爱国不是简单的表达,他们将那份责任感和荣誉感融入一言一行,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校园内外。  26年来,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举行升旗仪式1540余次,累计观旗人数达204万人次,深入中小学开展爱国教育课堂7000余次,分别在兰州及周边地区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余个,为兰州及周边中小学组建国旗班60余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何与时俱进,通过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和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师生心里,是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与爱校荣校紧密结合,利用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五四、一二·九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荣校主题宣传。举办“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和“共和国兰大人”主题宣传,参加教育部“青春为祖国歌唱”大型网络拉歌活动,引导广大学子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这样说到。屹立在黄河之滨,兰州大学充分挖掘利用甘肃红色资源优势,建立南梁革命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红西路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师生学习考察,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学在心上。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思想价值引领,研究制定和出台各类学习方案40余份,构建形成党委常委会、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学校工作会议、中层党组织书记工作会议和专家辅导、交流研讨、实践考察等多维交叉立体化理论学习体系。举办“国情时政大讲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点问题大讲堂”报告会40多场次,邀请国企干部、党政领导、时代楷模等各领域专家学者与广大师生交流探讨时事热点。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下转3版)

  • 互学互鉴,以开放推动办学国际化
    互容互通,以合作助力教育现代化

      今年5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时,中国科协发出了《关于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加入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助力全球抗疫合作的倡议书》,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参与到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去。  作为世卫组织在中国唯一指定的组织,兰州大学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具体负责推荐中国新冠研究共享给全球决策者。该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甘肃省迄今唯一一个世卫组织的合作中心,也是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自2012年与世卫组织合作以来取得的成果之一。  近6年来,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国际交流合作频繁,成果丰硕。中心发起并联合多国专家研发的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先后派师生出国(境)参加第三届国际循证卫生保健年会、第14届国际指南协会、第三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合作中心研讨会、2019Cambell协作网年会、第23届CochraneColloquium年会等。杨克虎教授和陈耀龙教授先后在《柳叶刀》《内科学年鉴》《美国医学会会刊》《英国医学杂志》等医学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在世界各国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成为顺应潮流的必然之举,其开放程度更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六年来,兰州大学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内容,在促进国家间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领域的融合交互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请进来,走出去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6月29日,学校首届“国际课程与实践周”正式启动。“课程周”项目邀请国外28所高水平大学的30余位外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实践”“国内学生+国际学生联合参与”等形式授课,吸引了许多师生参与学习。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师王花平表示,DavidHui教授通过zoom以美国教学方式讲授了Mechan鄄icsofCompositeMaterials课程的相关知识,最深刻的体会是他将复合材料的构成和受力模式等借助教学道具和手绘图的形式非常直观、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学生丁捷说道,在GISforArchaeologyandCulturalHeritage这门课上,跟着Daniel老师学会了用GIS做地形图、做遗址的数字化平面图,接触到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测绘技术。  让中国学生足不出户聆听国际专家授课,不仅是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跟进,更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启迪,这种举措在学校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  2018年,我校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科学方向)本科教育项目首次招生。该项目引进德雷塞尔大学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结合兰州大学的学科优势,制定双方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采用中外师资联合授课,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由外方教师面授的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占三分之一以上。  2019年5月12日,第二临床医学院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院合作交流项目的第一位受益者、2014级本科生肖淑君做客萃英优秀学子讲堂,她向同学们讲述了美国与国内疾病谱存在的差异、美国对患者的隐私保护、医患沟通、医疗资源、人文环境等。她说:“坦帕医院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最大的附属医院,这让我开拓了眼界,接触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下转3版)

  • 胸怀世界 扎根人民 勇立时代潮头

      “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呈增加趋势,但由于降水增加不足以缓解升温带来的蒸散发加大,干旱胁迫加剧,这可能导致黄河流域中下游未来旱灾、洪灾风险加大。”在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峰论坛上,兰州大学勾晓华教授正在向与会专家解读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要求。  坐落于黄河上游重要节点城市的兰州大学立即响应,成立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书记校长牵头成立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任务撰写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2人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抽调100名学术骨干力量……专家团队召开4次研究任务推进会议,撰写6份高质量研究报告。学校集中力量开展多领域联合攻关,为国家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年来,兰州大学发挥高校智力优势,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做优医疗卫生服务,深度参与健康中国行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担当诠释对入基层 惠民生交出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在甘肃省定西市,被誉为“草状元”的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旭生,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紫花苜蓿一直“闲置”,白白浪费了紫花苜蓿的高蛋白。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郭旭生很快提出了发展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有效利用大面积紫花苜蓿优质饲草资源的产业发展模式,仅用两年时间就让定西市6县1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青贮饲料生产线。  如今,“小草”终于成就了“大事业”。定西市各县区已建成51条裹包青贮牧草生产线,年产青贮牧草200万吨左右,销售额约11亿元,有效推动了定西市牧草产业的发展。兰州大学依托一流学科和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在当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以草兴牧、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同类地区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典型模式。  和郭旭生的扶贫理想一样,资源环境学院丁文广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的耦合模式理论,让20多万贫困人口和灾民受益;生命科学学院李凤民教授团队提出以集水农业为核心的雨水高效利用思路,为我国旱地农业大幅度提高单产、重建可持续生态系统奠定了科学基础。  兰州大学在2017年就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随后又陆续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依托学科优势,聚焦民生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有关研究217项,项目经费总额4483.1万元,不断为提高百姓生产生活水平而奔走。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是兰州大学的对口帮扶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邓汉华就是学校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面对村里年轻劳动力严重缺失的情形,邓汉华通过多种场合向农户宣讲帮扶措施和帮扶政策,介绍村集体发展的方向和规划,村民们逐渐转变观念,参与到全村产业改革工作中来。一年多时间,村里合作社从空转状态开始正常运营,年底预计收益达到30万元;养牛大户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曾经撂荒的土地充分流转,形成经济林加有机肥共生互养的雏形。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选派的驻村干部王宏伟,为了帮助甘肃省静宁县三合乡段渠村村民创收盈利,通过网络“带货”方式,成功做起了电商平台——静宁特产段渠小店。  全国脱贫看甘肃。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兰州大学的地域特色,也是发展机遇。六年当中,兰州大学将校内中层单位化整为零编入10个帮扶小组,由校领导带队实施整村帮扶,先后选派24名后备干部在贫困村驻村帮扶,传播新理念、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合作,协调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0多项。目前兰州大学已经在甘肃平凉、定西、庆阳和云南石屏等地实现了“2019年帮扶贫困村整村脱贫(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