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吉均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兰州举行

    深切缅怀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  本报讯  7月2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吉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华林山兰州市殡仪馆举行。  李吉均院士因病于2020年7月21日02时07分在兰州不幸逝世,享年87岁。在他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王岐山、王晨、孙春兰、陈希、温家宝、张德江、吴官正、丁仲礼、肖捷、刘延东、陈宗兴等对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对亲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陈宝生、白春礼、林铎、唐仁健、欧阳坚、孙尧、李荣灿、李元平、袁占亭等国家有关部委、甘肃省领导;任继周、吴新智、孙鸿烈、周志炎、刘昌明、丑纪范、汤中立、王颖、邱占祥、张弥曼、郑度、陈旭、汪品先、李德仁、安芷生、刘嘉麒、戎嘉余、程国栋、秦大河、陶澍、南志标、周卫健、彭建兵、姚檀栋、穆穆、夏军、刘丛强、周绪红、龚健雅、崔鹏、傅伯杰、郑晓静、涂永强、于贵瑞、严纯华、赖远明、焦念志、张人禾、陈发虎、周成虎、周忠和、张宏福、王锐、丁林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相关司局、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兰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兰州大学全体领导、老领导、广大师生等也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圈、家中吊唁等形式表示哀悼和慰问。  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甘肃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科协,兰州市委、市政府,彭州市委、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西北资源环境研究院等有关研究院所,中国地理学会、青藏高原研究会、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冰冻圈科学学会等有关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冰冻圈科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海洋地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兄弟高校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圈等形式表示哀悼和慰问。  25日上午,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省政协党组成员袁占亭,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姚檀栋院士、崔鹏院士、陈发虎院士,中国工程院南志标院士、王锐院士,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何士周,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林邦,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宝树,彭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龚亚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文安邦,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田立新以及甘肃省和兰州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兄弟高校、科研院所有关负责同志,兰州大学在校领导、师生代表、校友代表,李吉均院士的家属、弟子、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等500余人在华林山殡仪馆为李吉均院士送行。  上午9点,在庄严肃穆的哀乐声中,李吉均院士灵柩由仪仗队缓缓送入告别大厅。李吉均院士家属及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向李吉均院士遗体鞠躬默哀,表达沉痛悼念和深情追思。告别仪式由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主持。  兰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介绍了李吉均院士生平。严纯华说,李吉均院士长期致力于冰川学、自然地理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和干旱区人地关系的研究,在学术事业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他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胸怀家国,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诺言,书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是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大先生”。  严纯华说:“李吉均先生博学审问、深思笃行,言传身教、奖掖后学,其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与一丝不苟的学术品格深得学界敬仰与爱戴。他将自己的智慧、才华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奉献给了西部和兰州大学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奉献给了他挚爱的学生们;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勤奋刻苦的科研精神、孜孜不倦的育人理念都值得我们永远地学习和景仰。他的学问,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的境界是‘四有好老师’的真实写照,是‘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兰大人的真实写照。”  随后,李吉均院士的学生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李吉均院士的孝子李丁分别发言。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在主持仪式时介绍了李吉均院士住院治疗及逝世后,前往医院探视、家中吊唁、敬献花圈、发来唁电的领导和生前友好、单位情况,并代表兰州大学和李吉均院士的家人向关心和悼念李吉均院士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全体兰大人深切缅怀李吉均院士爱党爱国的崇高品格,执着务实的求真精神,坚守西部的家国情怀,扶持后学的舐犊之情,将永远铭记他为祖国科技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李吉均院士为学习榜样,胸怀家国、坚守奋斗、求真务实、笃学践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雪域丰碑

    1956年,李吉均大学毕业1959年,李吉均(左一)在祁连山冰川考察1966年工作十年照1978年,李吉均(左一)在英国基尔大学访问1979年甘肃陇东高原考察1980年兰州大砂沟野外考察1981年带领研究生在贡嘎山野外考察1981年川西高原稻城桑堆考察古冰帽1981年青藏高原考察1982年翻越大雪山———贡嘎山西坡的子梅垭口1983年第二批科考队员在贡嘎山海螺沟磨西区公所首发.独家  冰山张弓满月色,依剑潇潇雪。  日出峰辉曲铁泥,骄阳烈烈叠。  黄河长空一经流,移星射书天难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甘肃省人大常委、第八届甘肃省政协常委,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吉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1日2时07分在兰州逝世,享年87岁。  随着天空渐渐转亮,他辞世的消息在静默无语中悄然传递着,短短半天之内几乎传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熟识的、听过的、认识的、不认识的,纷纷以沉痛而真挚的情感表达着对李先生辞世的惋惜和心痛。  这位“大先生”的离去,无疑是兰州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科教界的重大损失!  短短两三天之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甘肃省及众多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单位、领导、专家和生前友好、广大师生所发的唁电纷至沓来,缅怀文章见诸各大报端公号,社会各界以不同的形式忆其身前事、誉其身后名。  本报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参考其他媒体的报道文章,较为完整细致地梳理了李先生毕生的学术成就与令人敬仰的人格风范,成此文,谨以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1.壮怀一生志  1933年10月9日,李吉均出生于四川彭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以优异成绩读完初中和高中。尤其是他在彭州中学读高中时期,受老师们的教育影响,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工作,为此被选为学校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和团支部书记。1951年,他还以学生代表的身份赴重庆参加了西南地区学生代表大会。  1952年,他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因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由于表现突出,他在毕业时获得全系唯一的优秀学生奖。  1956年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李吉均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师从留德博士、著名地理学和地貌学家王德基教授。  反右开始后,导师王德基被打成右派,李吉均不能继续当研究生了,于是只读了一年半研究生,在1958年留校任教。  1958年,李吉均作为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首批队员,第一次走进了魂牵梦绕的祁连山,率领一支小分队承担黑河上游现代冰川的考察工作。1959年二进祁连山,尽管出了迷路、粮食危机等诸多惊险的事情,但从此他和冰川以及中国西部的高山、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2年,在全国形势稍微好转之时,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把科学研究搞起来,抓住这个机会,1973年李吉均加入中国科学院青藏考察队并担任冰川组组长,主要负责西藏以及横断山脉的冰川考察,遍访了西藏及横断山等地的冰川,自此开始了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并于1979年在第6期的 《中国科学》杂志上合作刊发了题为“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的论文。  1978年恢复职称制度,李吉均被评为副教授。同年,他随施雅风、谢自楚等学者组成中国冰川代表团,第一次走出国门出访英、法、瑞士等国,并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冰川学术会议。  1980年,作为我校第一个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的老师,李吉均邀请英国地貌学家德比希尔先生等专家来我校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冰川沉积研究班。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第四纪沉积和环境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怀疑中国东部低山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冰川的可能性。为此,李吉均多次登上庐山,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找到科学论证,否定了李四光先生在30年代就提出的“庐山有第四纪冰川”的论断,大体澄清了困惑中国地学界多年的“东部古冰川遗迹”之争。  1983年,李吉均晋升兰州大学教授,次年被任命为地理系主任,同年受美国著名学者S.Porter邀请,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高访一年。  以冰川学、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的鼎托,李吉均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中国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代表学者,李吉均以“读万卷书穷通世理,行万里路明德亲民”为座右铭,一生奔走于名山大川、高原盆地,凭借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形成了许多重要学术建树。主编《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等10余部著作、发表350余篇论文。创立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统理论,提出了“青藏运动”“昆黄运动”等科学概念,对河流阶地发育、黄河和长江形成演化、黄土沉积与地文期等均有深入研究。提出了“季风三角”概念,生动刻画了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空间模式。对我国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古冰川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季风海洋性冰川有新见解,划定了中国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界线。首次指出了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提出了建设纵贯青藏高原的西部大十字铁路和西部水资源科学利用等重要观点。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第一批冰川冻土野外工作奖、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杰出成就奖、甘肃省劳动模范、“百年兰大·特殊贡献奖”、“坚守·奋斗杰出贡献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等荣誉;获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奖特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  李吉均一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立德树人,重视科学研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在念书、做事中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在国家地理科学学科人才培养中贡献卓著。在先生“持久地追求理想、持久地追求科学真理”的理念影响下,一批学生已成为我国地理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多位成长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创造了“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佳话。2.白马走冰川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2015年10月,面对前去采访的本报记者,说起“找矿”,虽说对歌词已经有些记忆模糊,李吉均还是激情演唱了这首20世纪50年代的老歌《勘探队员之歌》。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国家“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理想,李吉均也不例外。他知道,矿产是工业的粮食,炼钢需要煤炭,都说祁连山是中国的乌拉尔,那就去祁连山给祖国探矿,“骑一匹白马,漫游在祁连山深山幽谷之中”是他那时候浪漫而又宏远的志向。  心怀这一理想,考大学时李吉均本打算报考地质专业,但他高中毕业时身体较弱,老师同学们知道后都说他身体吃不消、干不了地质这行,纷纷劝说他改学与地质相近的地理专业。他听从了老师同学们的劝说。  即使学了地理,他也没有放弃“骑白马探矿”的理想。为此,上大学时,李吉均坚持天天(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