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而不茫

      接受采访时,王慧刚刚结束天津生活广播共享阳光节目的公益专栏《盲人数码小课堂》的录制。他从2013年开设这个专栏,已经有7年了。  王慧说话声音洪亮,语速很快,一口天津口音听起来有几分相声的味道。在采访的过程中,说到有趣的话题时,他常常会爽朗地笑起来,笑声透过电话听筒,颇具感染力,让人不由得嘴角上扬。  “心之光,为心执一盏明灯”  作为盲人,王慧最能体会视障群体的不便,对于他们的困难,他深有体会。  张大姐十多年前因病失明。她在母亲的陪伴下坐在王慧夫妇面前,低着头摆弄手套,王慧抛出的问题大多被母亲回答,在母亲的提示下,她才勉强回答了几个问题,但是吐字缓慢。  她也曾经试图走出家门,她在前、父亲在后,尽管小心翼翼,却仍然被车撞到。从那之后,从残联领回来的盲杖就被搁置在角落里,闲置蒙尘。  王慧和高建华夫妇二人曾经到一位盲友家拜访。一进家门,首先吸引高建华目光的是客厅里摆放的“纸葫芦”,那是一个用纸叠成的、花瓶状的手工艺品。这位盲友的妻子说,那是老伴九年前失明时在家叠的。由于出门不方便,没有娱乐活动,老人的生活无聊而闭塞。  他在黑暗中摸索着海报纸,压出折痕,裁成条,折叠出成百上千的元宝状的“零件”,最后拼接成“纸葫芦”。  这一叠就是九年。  这些事给王慧带来了很深的触动,他深感视障群体与社会越来越脱节。  2019年6月14日,在王慧所在的街道———天津市南开区向阳路街道的帮助下,他的公益助盲项目“心之光无障碍智能体验中心”成立,成为了全市首家由个人设立的视障人无障碍智能体验中心。居委会主任张博介绍:“我们希望能在整个街域内为他提供一定帮助”。6月,居委会搬迁后,居委会将原活动室无偿提供给王慧夫妇使用。从那之后,王慧夫妇就在这里接受盲友们的咨询,向公众普及“无障碍”观念。  在这个十平方米左右的体验中心,王慧夫妇自费购买专门为视障群体准备的智能电器,包括电视、扫地机器人、空调等在内,都能通过手机联网后语音控制。  “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来临,这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想象空间。”王慧想尽己所能,让更多的视障朋友能够迈入智能新时代。他说:“智能家居所解决的许多问题,都是原来很难完成的事情,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智能家居对于明眼人来说是‘锦上添花’,而对视障朋友而言就是‘雪中送炭’。”  对于双盲人家庭周师傅和爱人邵阿姨来说,做家务是头等难题。邵阿姨为如何将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而没少费心。体验过王慧介绍的智能家居后,她立即委托王慧帮忙订购了一台扫地机器人。一到货,王慧夫妇就立刻从南开区的家赶往老两口位于河北区的家,为他们义务安装调试。  “心之光,为心执一盏明灯。无论何时,都请保有心中的那束光,因为将会有人借他穿越黑暗”,这是王慧为“心之光无障碍智能体验中心”写下的宣传语。  “他失明是我们的幸运”  构建起视障群体和社会双向沟通的桥梁是王慧一直努力的方向。  2008年,借着天津市残联举办盲人艺术节的契机,王慧向工作人员提出:“表演节目我不会,我给大伙讲讲电脑知识吧”。于是,他的第一个电脑知识讲授班就此向天津市的盲人朋友打开大门,王慧成了“王老师”。  十余年间,他先后参与设计研发了多款助盲软件,同时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为天津的盲人朋友普及各种数码知识。他的课堂有时在各级残联、图书馆的教室内,有时在天津广播的电波中,有时甚至会在盲人朋友的家中。众多视障朋友的生存状态因他而改变。  王慧的名字逐渐在天津的视障群体中传开了,有的盲人朋友亲切的称他为“行走的爱心讲堂”。  65岁的周师傅在九年前第一次听到了王慧讲解的电脑知识,在周师傅看来,“他是盲人,他理解盲人”。才听了三次课,老人就学会了电脑基本的使用技巧,买了一台电脑。他曾跟王慧开玩笑道:“你失明了是你的不幸,却是我们的幸运。”  孙师傅失明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在王慧月余的培训下,如今早已退休的他也能够上网了解社会动态。“以前只能听广播,王老师来了,我们能看的世界就大多咯!”  2013年,随着王慧被越来越多的盲友熟知,他应节目编导的邀请,在天津生活广播开设 《盲人数码小课堂》。也正是在那时候,智能手机开始普及起来。  王慧认为,智能手机对明眼人来说仅仅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个工具,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他说:“你看书可以用手机看,你也可以看纸质书。你买东西可以用手机支付,也可以用纸币支付。但是对于盲人朋友来说,手机是至关重要的。”手机能够解决视障群体生活中大部分问题。因此,王慧便在“小课堂”里向盲人朋友讲解智能手机的应用知识。  对于很多盲人朋友来说,智能手机的应用,能够带给生活颠覆性的改变。  曾经,去超市买生活用品是刘阿姨最头疼的事。面对超市货架上品种繁多的商品,它们的品牌、包装、价格等信息,即便是明眼人也经常挑花眼。对于视障群体,这些信息更是无从知晓。但是自从学会了手机网购,刘阿姨可以轻而易举地根据读屏软件的提示,了解到商品的各种信息和选购数量。  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大叔,由于后天失明,认识的盲人朋友比较少,在家抽烟发呆是他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在他通过王慧的“小课堂”学会了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后,用手机发布交友信息,如今已经寻找到能够相伴终生的人。  王慧的微信里有一个“电子阅读交流群”,他的“学生们”在群里分享自己看到的好书,有的时候会有盲友们组队,领取微信阅读“无限卡”。  “原来都是电话,现在大伙都改到微信上去”,王慧说。自从建立微信群之后,每天群里都有上百条语音,群聊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2017年,在残联提供的场地里,王慧组织成立了盲人数码文化沙龙。沙龙每次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王慧在线下就某个话题与盲人朋友们展开讨论或进行介绍,比如聊到“购物”话题,王慧会把京东、淘宝、美团等购物平台进行对比,帮助盲人朋友们分析不同平台的优势劣势。  王慧认为,现代的信息技术填平了信息获取的鸿沟,弥合了残障造成的隔阂,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让盲人朋友了解并应用这种信息技术,从而享受信息技术带给生活的便利。  “当8500万残疾人全面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中的时候,当我们对残障不再陌生而不解的时候,全面无障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害怕那些汉字从我记忆中消失”  大学刚毕业时,王慧曾经到盲校面试过老师的岗位,但学校以他视力不合格为由将他拒之门外。  王慧也曾经到律师事务所面试,律所主任很敬佩王慧,但最后他小心翼翼地询问王慧如何完成工作、是否只能通过别人转述文字内容和口述自己的想法。直到王慧向他展示了自己笔记本里的文档,现场演示了看案卷和打字都没有障碍,律所主任恍然大悟。  在王慧看来,社会对视障群体普遍的不了解或了解得不够深入是造成视障人群生活不便利的主要因素之一,他反问道:“你回想一下,从你小学算起,小学、初中、高中,你们年级应该没有一个视力障碍或者残疾的学生吧?但实际上,咱们国家残疾人数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六。”  求职被拒的经历让王慧意识到,残健全面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他想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从法治层面去推动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进一步落实。他认为,现阶段大部分人对视障群体主要是在道德层面的关爱,然而对于视障群体权益的维护,更应体现在法律层面制度性的保护。  2018年9月,王慧作为天津首位视障考生参加了法考元年的“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于当年顺利通过客观题的考核。次年10月,他又顺利通过主观题考核,成为天津首位被司法部正式授予法律职业资格的盲人。  在考试过程中,司法部为视障考生提供了相应的合理便利,王慧可以使用屏幕朗读软件来操作电脑进行答题。在监考人员的陪同下,王慧通过读屏软件听题,五笔打字答题。声起听题,声落答题。偌大的考场只有电脑读题声和打字时键盘的声音。  这是一场“有声的”考试。  在备战法考的过程中,王慧也是通过屏幕朗读软件来阅读海量的学习资料的,但他认为这并没有成为他参加法考的阻碍,“学习的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将读屏软件的语速调到600字每分钟,相当于正常语速的3倍左右,遇到听不明白的地方就倒回去反复听,“就像正常人在阅读中会反复阅读一样,读屏软件也是同理”。  为了提高文字输入的准确性,王慧在2019年学会了五笔输入法。  其实,打字对王慧来说原本也并非难事,他用拼音打字的速度不低于明眼人。但是在考试时,用拼音输入法快速打字往往容易打出错别字。  王慧记得有一次自己打“全面依法治国”,旁边的明眼人朋友看到他打成了“颧面依法治国”,这件事让他难受了很长时间,“我觉得在主观题阅卷过程中,老师如果看到这么低级的错误,根本不会想到写这个答案的是盲人,而是会认为这个人答卷怎么这么不认真,肯定对给分有负面作用。”  王慧认为,这种负面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考试中,对今后参与法律工作时也有很大影响,“撰写文档的准确性也是首先要保证的”。  他日思夜想,自己后天失明,对于常用汉字比较熟悉,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和看着打字一样呢?”  最终,王慧选定了五笔输入法,“因为五笔输入法重码率非常低,我几乎不需要选字也不会打错。”  2019年4月,王慧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学习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掌握、熟悉使用五笔输入法。  其实,在王慧的心里,选择学习五笔输入法还有一个原因。人对图像信息的记忆可以维持十年左右,“而我已经失明十多年了,有些汉字在脑海里已经逐渐模糊,我很害怕有一天这些汉字真的彻底从我的记忆中消失。”  遇到生涩或印象模糊的字时,王慧便喊来妻子在自己的手心画出字形。随着妻子的手指在掌心一笔一画地书写,那些逐渐远去的字形在王慧的脑海中又渐渐清晰了起来。  备考生活在忙碌中充实无比。那段时间,他常常是早晨四点就起床听音频复习考试。一天晚上九点,王慧抽时间出去理发,妻子发现他靠在理发店的椅子上睡着了,理发师的推子还在头上平移着。高建华在朋友圈中写道:“心疼这个早晨四点钟起来学习、现在理着发都能睡着的胖子。”  2019年5月,王慧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随后,他又成为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手,并作为参演嘉宾登上了残运会开幕式的舞台。  “完全失明后彻底解脱了”  王慧,1984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右眼天生失明,左眼高度近视。即便如此,他和同龄人同步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  高中时,他顶着2000度的镜片,哪怕是坐在教室第一排,也难以看清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写板书时,我就用草稿纸根据老师的描述复写板书”。  最让王慧头疼的就是立体几何,粉笔勾勒的复杂的几何图形在王慧的视线里都像一团乱麻。每次下课后,他都趴在黑板上,仔细研究老师的板书,回忆梳理上课没听懂的内容。久而久之,班里擦黑板的任务就被王慧承包了下来。  2003年,王慧以高出一本线30分的成绩被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录取,成为榆中校区的第三届学生。从小没出过南开区的王慧想走出去看看,“中国这么大,干嘛老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儿子的想法,父母表示支持。  王慧犹记得初到学校报到时的情景。那时从天津到兰州没有直达的火车,须得先从天津至北京、再从北京转兰州,第一次来就遇到了火车晚点,到达兰州站已是半夜。一出站,居然还有一辆校车守候在火车站前,学校接站的老师和同学问候着新来的同学们,“一下子就有了找到家的感觉”。  那一年,榆中校区校门外从兰州市通往榆中县的高速公路刚刚竣工,命名三夏公路(现兴隆山大道),“我一入校就加入了学校广播电台新闻部,我们学生记者去采访过有关高速公路的事,所以印象很深刻”。  大三的时候,由于长期用眼过度,一次感冒诱发青光眼突发,眼压过高导致视神经萎缩,王慧高度近视的左眼也彻底失明。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明,王慧出乎意料地淡定:“从来就没用双眼看过世界,左眼也看不清,完全失明后,我倒是觉得彻底解脱了”。  休学养病一年后,他复学返校,回归到学习状态。  回忆起失明后在学校的日子,王慧很是感动。面对一位残障学生的复学申请,母校更加包容地敞开了大门,“给了我人生新的基点,让我能够从容地走出黑暗的困顿。大学的气度就在于此,兼容并包的气度”。  靠着用MP3录制的老师上课的音频和高建华读笔记的音频资料,王慧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  2008年6月,王慧顺利毕业了。  “王慧就是我的选择”  高建华和王慧是2003级国际政治专业的同班同学。高建华家在河北承德,那时来兰州也得从北京中转。  虽然两人在大一来兰州报到的时候就乘坐同一列火车,之后又坐上了凌晨迎新的最后一辆校车,但在大二之前,两人相互间的了解并不多。高建华只知道王慧在参加社团组织、学生组织、辩论赛等活动中很积极,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而王慧也仅仅是知道有高建华这么一位同学而已。  2005年左右,电脑使用还没有普及,高建华对电脑操作不太熟练,在火车上聊天中高建华得知王慧对电脑操作相对熟悉,之后遇到相关问题便找王慧帮忙,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感情。  最初,高建华的家人并不看好他们的爱情,“我爸妈当时就认为我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可我觉得王慧就是我的选择”。王慧对高建华父母的态度表示理解,但他当时并没有试图去改变他们的看法:“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强行纠正,我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不具备这样的可能性,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2009年,高建华背着父母偷偷和王慧领了结婚证,“当时真没觉得有什么,他人好,又聪明,这是我看中的地方”。  王慧多次在北京同仁医院做眼底手术,每次都得全身麻醉。手术后醒过来时,他都会感受到妻子睁着眼睛坐在床边,握着他的手,“觉得心里特别踏实温暖”。  在日常生活中,高建华对王慧给予的不仅是照顾关爱,还有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他总是相信我对任何困难都有克服的办法”。  而在王慧的鼓励下,高建华也于2009年到2012年先后攻读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大学思政课教师。  至今两人结婚已10年有余,王慧也彻底得到了高建华父母及亲戚朋友的认可,大家遇到有关电脑、数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都会问他。  2017年,两人的儿子嘟嘟出生了。高建华给儿子读绘本时,王慧每每都静坐在一旁陪伴,儿子也总会把学会的故事奶声奶气地讲给爸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