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疫精神引领开学第一课

    战疫精神引领开学第一课   本报讯  5月11日,兰州大学四年制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正式恢复课堂教学。为了用好战“疫”这本生动的教材,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弘扬正能量,兰州大学举办了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马小洁书记在主持时说,同学们以聆听战疫英雄讲故事的方式重启校园生活,希望大家向战疫英雄学习,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剪去多年的长发,瞒着88岁的老父亲,安顿好90高龄卧病在床的婆婆……“开学第一课”上,兰大一院刘晓菊教授讲述了她驰援武汉的点点滴滴。作为甘肃省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他们接管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两个病区,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讲到武汉方面的妥善招待、医护人员的义无反顾、普通人的责任担当,刘晓菊几度哽咽落泪。   作为兰大一院感染科病区护士长,胡莎莎曾在一线工作了14天,每天工作12小时,细心开展诊疗护理、饮食起居、心理疏导等工作。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勉励同学们做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人。“希望同学们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在科学防疫中共同成长。”   “所有人员都是为这场战役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战士。”回首驰援武汉的经历,兰大二院王琛教授觉得零感染、零事故、零投诉、零死亡是对工作的最高褒奖。他所带领的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中大部分是80后、90后,展现出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医德。王琛勉励大家,要展现青年人的担当和奉献,将小我融入大我,勇担医学人的使命。   兰大二院90后护师马鸿翔觉得驰援武汉让她真正感受到了责任、使命、温暖和牵挂。工作的第一天,因为护目镜不够无法换班,她持续工作了13小时,回到驻地后在房间门把手上看到了队员们送给她的饭,“那一刻真的特别暖。”   在抗疫英雄们讲述后,严纯华校长说,疫情发生以来全校师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彰显了兰大人的优秀品质。疫情之于当代青年是一种磨炼与思考,更是一种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启迪与成长,新时代的兰大学子要立足兰大、放眼世界,熟悉和探索世界,实现从被动接收向主动探究飞跃、从单一学习向全面发展飞跃、从追求自我向胸怀世界飞跃、从畏惧挫折向阳光生活飞跃。严纯华叮嘱同学们要学会以强大的心理调适自己、暗示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眼下的困顿,坚定信心,坚持学习,成长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精锐力量。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班张嘉雯说,选择从医也是选择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今天老师们通过分享传递着温暖、热爱与奉献。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更应该坚持理想,追求目标,肩负起青年学子的责任和担当。   外国语学院2016级俄语专业本科生董明东用“感动”“骄傲”“励志”概括了自己的感悟。他说,学校以此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注入了精神动力,我们要在体悟家国脉搏中励志前行,做专业知识过硬、家国情怀浓厚的兰大青年。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学校领导看望返校学生并调研疫情防控工作

      本报讯  5月1日,校党委书记马小洁,校长严纯华,党委副书记曹爱辉,副校长潘保田,党委常委安俊堂,校长助理李鹏杰分别前往城关校区和榆中校区看望返校学生,调研疫情防控工作。在学生宿舍、城关校区候车室等地,校领导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嘱咐大家做好防护,规划好毕业论文及就业安排。在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校领导查看其运行情况和相关科研进展,并叮嘱老师们做好各项防护监督工作。调研中,校领导向仍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致以节日问候,并希望他们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兰州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正式启动

      本报讯  5月6日,兰州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正式启动,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历史学6个专业将招生120名,其中前4个专业高考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值的80%、后2个专业高考语文成绩不低于满分值的80%。在我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黄河的前世今生

    潘保田团队近三十年科研成果重塑百万年前黄河中上游演化过程黄河的前世今生 原创·首发·独家   就像汪洋大海由一条条河流汇聚而成,黄河也是这样。一条条涓涓细流、小型湖泊在地壳运动、气候环境的推动下逐渐汇聚,最终成长为世界第五、中国第二的5464公里长的大河,也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中,九曲黄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她的形成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黄河中上游的泥沙从哪里来?   日前,由潘保田教授领衔的兰州大学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研究团队经过近30年的深入研究,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其成果“黄河中上游水系发育与环境变化研究”荣获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 黄河中上游如何形成? 事实上,关于黄河的形成演化过程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作为一条几乎横跨整个中国北方的巨型河流,黄河流经了三大地貌阶梯以及多个构造单元,复杂的流域地质地貌使得不同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多以宏观地貌分析与定性沉积描述作为观点支撑,而对黄河形成时间缺乏系统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李吉均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的潘保田开始从事“黄河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问题”研究,也由此开启了他近30年的“黄河梦”。   “要想知道黄河出现的时间,首先要找到‘河流阶地’。”项目负责人潘保田说,判定黄河的出现时间,就像法医破案一样,需要从证据入手,河流阶地是其中最为直接的证据。   由于流域植被退化,导致大量侵蚀物质进入黄河不同河段,并被搬运至下游。每当下游河道比降减小,这些被携带的泥(下转2版)

  • 我校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工作的通知

      按照上级关于高校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有关精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结合学校疫情防控和前期学生返校工作实际,现将下一步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1.5月18日至22日,组织一、二年级本科生及医学五年制三年级本科生,非毕业年级研究生,目前在境内的来华留学生分批错时有序返校。5月25日起全面恢复线下课堂教学,并适当辅助线上教学。因故不能按期返校的学生,应履行请假手续。  2.境外学生暂不返校,继续进行线上学习。  3.按照地方政府疫情防控现行规定,中高风险区及湖北学生返兰后,需接受核酸检测和隔离观察,相关政策和疫情风险等级会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动态调整,请同学们及时关注,根据个人情况安排返校。  4.具体返校安排由各学院(研究院)分别通知到每位学生。经批准返校的同学,请做好相关安排和准备,在返程途中做好自我防护。                      兰州大学                    2020年5月11日

  • 我校新增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报讯  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认定1个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复函》(林科发〔2020〕44号)。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获批认定“国家林业草原西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将加强对中心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加强机制创新,切实发挥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为提升我国草原等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及科技水平作出贡献。据悉,中心以国家草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指南,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指导草业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工程化,为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以粮为纲”农业生产体系的变革、城镇绿化与环境建设中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持续支撑。(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驻进农户心里

    原创·首发·独家  “深入到农户家中,行走在田间地头”———这是邓汉华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白杨沟村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兰州大学其他驻村干部的生活缩影。  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村里合作社从空转状态开始正常运营,年底预计收益达到30万元;养牛大户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曾经撂荒的土地充分流转,经济林加有机肥共生互养的雏形已经形成,400亩山楂林种植成功……  从高校行政岗位到驻村扶贫干部,白杨沟村产业的发展、教育问题、思想观念的转变、邻里矛盾的调和......村里的一切都成了他的工作。邓汉华笑称,“全职”村干部是他的称号。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至今的600多个日夜交织中,邓汉华心中刻下了许多关于白杨沟村的故事。(下转4版)

  • 我校大气科学学院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对北方干旱的影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本报讯  近日,我校刘玉芝教授、黄建平教授与另外3位合作者的最新研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夏季青藏高原影响华北干旱的一种动力机制,发现当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北时,高原上空西风减弱,自上游向华北地区输送的水汽、云水资源以及可作为大气冰核的沙尘粒子减少,导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干旱频发;相反,当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时,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增加,干旱发生频次减少。研究论文刊发在《NationalScienceReview》上,并作为封面论文进行重点推介。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大气科学学院)

  • 我校第三极地区河水与冰川可溶有机碳研究取得新进展

      本报讯  我校资环院高坛光博士、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康世昌研究员团队在青藏高原北部黑河上游地区和新疆北部的木斯岛冰川开展了有关有机碳(DOC)的研究。研究发现,黑河上游河水DOC含量的高值出现在春末夏初,比三江源以及北极地区河流DOC输出量偏低,指出河水DOC的变化特征更多受到冻土融化的影响。在木斯岛冰川的研究表明高吸光强度的DOC在附加冰消融过程中倾向于保存下来。该研究明确了雪冰消融过程中DOC的吸光性和辐射强迫的动态变化,加深了对DOC在雪冰消融贡献方面的理解。(资源环境学院)

  • 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人员在新型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本报讯  近日,物理学院“新型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团队”与国家纳米中心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展研究,在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结构构筑及器件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了HI水解制备的中间相在全无机CsPbI3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机理,明晰了中间相的组分及最终产物的性质,着重对比了目前这类中间相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CsPbI3太阳能电池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策略进行了展望;合作研制了一种响应速度快的电调制单/双色成像光电探测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我校亚洲内陆粉尘和干旱化研究团队揭示西风与帕米尔-天山的相互作用导致晚渐新世中亚干旱环境分异

      本报讯  该团队成员王鑫副教授、陈发虎院士、王飞博士、李再军博士等发现亚洲内陆气候环境自~2500万年开始产生显著的东西向分异,帕米尔-天山部分山体可能在~2500万年已隆升到能产生环流效应的临界高度(~3000ma.s.l.),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这为认识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环境的时空演变历史及可能驱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学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 标题新闻

      兰大一院刘晓菊教授荣获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称号  兰州大学团委副书记王延鸿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彭虹九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兰州大学勾晓华教授被授予“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兰大一院护理部主任魏花萍被授予“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兰州大学获多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周年荣誉奖:萃英学院“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典型案例奖”;涂永强院士荣获“突出贡献奖”;孙春友教授、谭磊教授、杨尚东教授、李祥锴教授荣获“优秀导师奖”;方艳荣获“优秀管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