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引发的诗歌热潮

期次:第382期       查看:800

  5月13日上午,一只废墟中垂下的孩子的手触动了24岁的山东青年苏善生,他用10分钟,把三年前写给患绝症女友的诗《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改成了《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随后发在百度“地震吧”里。让苏善生没有想到的是,这首诗被全国近百家报纸刊登,被各大电视台主持人哭泣着朗诵,被热心的网友们改编成动人的MV,被众多音乐人多次谱曲进行演唱,连法国的一份报纸也用了整版刊登这首诗。
  说出来,写出来,贴上网———网上有多少个“苏善生”,难以计数。
  网站、报纸、电视、手机短信,无处无诗。诗歌的热潮再一次席卷并感染这个国度。有人说,诗歌因此“复活”;也有人说,伤痛平静过后,一切又会恢复常态。可以肯定的是,灾难改变了人心,也终将改变文学。
  网友———朴素真挚最动人“9·11”以后,美国人曾说首先想到抚慰心灵的,不是《圣经》,而是诗歌。
  无数的网友,无数人在这最悲痛的时刻,选择用直抒胸臆的诗歌来表达。在原本已有的百度“诗歌吧”、天涯社区的“诗词比兴”和“天涯诗会”中,与地震有关的诗歌新作层出不穷。
  孩子和母亲,是这些诗歌写得最多的主题,除了流传最广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还有《宝贝啊,不要沉睡》、《妈妈的呼唤》、《孩子,天堂路上别走太急》、《妈妈!对不起我来不及了》等等。也有不少作品是写给赈灾英雄的,《妹妹快跑》《宝贝不哭》《让我轻轻擦你的手———献给谭千秋和他的妻子》等。还有很大的一类则是针对这场灾难本身的,如《最近我常常含着泪水》《灾难中的感动》《深切哀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等语言朴素,但同样催人泪下。
  这些诗被广泛转载,原因不是它们有着多么高的诗艺,而是因为他们有最朴素、真挚的感情,作者的感受与读者的感受完整地契合。
  诗人———与大众找到共鸣很多人发出了“诗歌复活”的感慨。
  一边是“全民皆诗”,一边是诗人集体“走上前线”,很多人由此发出了"诗歌复活"的感慨。不过,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与来自诗歌界的赞扬相比,网友对诗人的作品却很少有转载,只意外地在一家“好孩子育儿网”里的“亲子阅读”里看到一位网友转载了多位诗人的作品,包括何立伟、朵渔、桑克等诗人的诗。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分析这一现象时说,在个人的领地,诗歌可以是语言的结晶体,诗人可以在那里对一个词反复打磨,但面对一个紧迫的公共语境说话时,诗歌毫无疑问承担着另一种使命。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