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百十峥嵘 续文明薪火

——兰州大学博物馆游记

期次:第1050期    作者:校报记者团 孔亚​男 李晓源   查看:301

原创·首发·独家


坐落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兰州大学博物馆,全馆建筑形似展翅高飞之苍鹰,于2009年9月兰州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正式开馆,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多平方米,收藏各类藏品逾20万件,馆名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2019年闭馆一年修缮改造后,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展陈品质和展览内涵得以较大提升。目前设有五大基本陈列:校史展、生物与环境展、历史文物展、古生物化石展及黄河古象展。

追溯校史与前贤,解构生物与文物,徒步于馆内,在时间的点染中,再悟历史之浩荡。

序厅:河岳根源

进入博物馆,参观者的目光便会不由自主地被序厅吊顶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形态的灯带吸引。流动的线条柔情依依,让人不禁想起黄河的俊波;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从天而降,注入序厅正中的“河岳根源”铜制浮雕当中。

浮雕的命名源于清代名士吴可读的一副对联:“羲轩故里,河岳根源”。羲轩,是指伏羲和轩辕黄帝,传说这两位华夏先祖都出生在甘肃;而河岳则是指黄河和山岳,晚清时,甘肃疆域几乎囊括了今宁夏和青海全境,地理位置居于黄河源头,也是中国版图山岳分野的起点,是所谓“河岳根源”。

浮雕上刻画了天山、昆仑山、贺兰山、祁连山这四座西北名山的风貌,黄河从中蜿蜒而下,她的涓涓细流,滋养着西北广袤的土地。这些名山也正是兰大一百一十多年来为建筑命名的由来,整个设计寓意着兰州大学扎根西部、自强不息、坚守奋斗、如涛涛黄河般滋养培育着质朴坚定的万千学子、努力筑起西部人才高地的雄心壮志。

校史展厅:至公之梦,始寂终赫

“立上庠,邦之央。作三堂,育元良。萃彦英,自四方。逮边疆,固金汤。瞩天山,瞻贺兰,抚祁连。追前贤,朴且坚,亿万年。”这段被刻在校史展厅主题墙上的词,出自国立兰州大学时期首任校长辛树帜先生所题的《三山堂记》。它精辟地阐述了当年办学的基本情况与三山堂记命名来源,落在中国陆上版图的几何中心———甘肃省会兰州市的兰州大学,前身为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官立法政学堂。词中体现了兰州大学地处西北放眼世界的胸怀和气度,她的成立,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之先河,为民智未达、贫瘠落后的甘肃引入现代文明之光。

迈过复原的萃英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兰州大学现存最早的建筑———至公堂的复原场景。至公堂是兰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清代甘肃贡院的中心建筑,复原建筑中间的一幅照片是1914年甘肃公立法政学校法律别科毕业纪念照,也是学校第一张毕业照。

而至公堂左侧的展板上则是《金城揽胜图》,描绘的正是如今兰州市小西湖至中心广场东口旧大路东口地段,即兰州市旧城区的风貌。在这里,衙署、城楼、寺院、工厂有序地排列着,而图中红圈的部分便是我校萃英门校区旧址,寓意群英荟萃之地。1913年我校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位正式任命的校长———蔡大愚校长。在此之前,甘肃法政学堂的管理都是由当时甘肃省的官员兼任。同年,蔡大愚校长将校址从省城西大街迁至萃英门校区,现为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址。

1928年,甘肃法政专门学校与甘肃中山学院合并成立兰州中山大学,并由法律、政经等专门学科转为多学科办学,1931年改称甘肃学院。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学院师生割断长衫,抛却浪漫,勇担时代使命,“以建树大陆文化,救济地方凋敝为进行之目标”,增设农学、医学、银行会计等急需专业,为抗战胜利及地方发展作出贡献,学校也迈出了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步伐。

1944年,学校升格为国立甘肃学院,实现了由省立向国立的历史性转变。1945年12月,国民政府决定整合在兰州的国立学校,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兰州大学创办之初,由于西北办学条件艰苦,辛树帜校长动员各方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购买各科重要教材、基本用书和实验仪器,并多方奔走联系,吸引了以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来到兰大讲学。那时,兰大校园流传着一句歌谣:辛校长办学有“三宝”,图书、仪器、“顾颉老”。短短三年多时间,学校已兴办文、理、法、医、兽医五大学院。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向辛树帜校长施压,要求将学校西迁,辛树帜校长多方周旋,带领师生护校,最终将学校完好地交到了新中国政府的手中。1957年,辛树帜校长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被毛主席称赞“学问做得好,名字起得好,辛辛苦苦,独树一帜”,后来演变为我校校训,影响着这座西北高校的无数后来人,激励大家越攀越勇。

新中国成立后,山河重整,兰州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3年10月,政务院要求综合性大学由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1960年10月,兰州大学成为高教部直属13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此后,又一批国内外高校的优秀教师、毕业生也相继来到兰大,奠定了兰州大学优势学科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以朱子清教授为首的专家在兰大化学系留下“一门八院士”的美谈,李吉均院士在地理系留下“三代人勇闯地球三极”的故事,以段一士教授为代表的物理系奠基人则留下了“三代兰大人,扎根物理情”的佳话……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美联合物理、化学招收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大学子四次获得个人第一名,一次获得总分第一名。1995年7月,《科技日报》连续三天用三个长篇报道了“兰大现象”写道:“地域偏远,信息不灵,国家财政投入、师资力量投入比东部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少三分之一到一半,在这样的条件下,兰州大学的教学、科研却长期名列全国前茅,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几名”,形象地描写了投入少而产出多的“兰大现象”。

“唯质朴足以垂久远,唯坚定足以更变迁。”1909年至今113年的光辉历史,呈现了兰州大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如今的兰大正风华正茂、阔步向前,续写关于“质朴坚定”的弦歌。

黄河古象展厅:对话200万年前的古生物

黄河古象展厅以精美手绘生态复原图为背景,再现了黄河古象之丰姿。通过博物馆老师介绍我们了解到,古象学名为师氏剑齿象,因发掘于黄河流域,又称黄河古象,生活在距今200万年前。这具黄河古象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具剑齿象化石,骨架完整程度在剑齿象亚科化石中实属罕见,它也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剑齿象(高4.2米,长8米),年龄在60岁以上,为雄性象。

1973年,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化石在甘肃省合水县境内马莲河河口被发现,当时进行挖掘研究工作时,我校研究人员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道参与其中。

黄河古象全部骨架集中埋藏在12平方米范围内,前后左右清晰可辨,各部分骨骼彼此相连,这说明黄河古象被埋藏之后,未经搬运冲散,仍旧保持着它死前半立半卧的姿态。而背景板展出的中科院及北京自然博物馆数位专家绘制的黄河古象生态环境复原图,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草木丰茂、万物勃发的壮丽画面。

生物与环境展厅:展现西北地区壮阔之美

生物与环境展厅是兰州大学博物馆在2019年新增的展厅。展厅内以场景式的陈列方式,展现出了极具甘肃地域特征的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草原和青藏高原等自然景观下的生物与环境,可谓是栩栩如生。

从展厅门口进入,我们沿着一条小道走过,森林、湿地、沙漠、高原等自然景观依次呈现,石鸡、猕猴、双峰驼、大熊猫、马鹿等动物应有尽有,一幅幅生动的动物食物链故事画面就在我们眼前。

博物馆馆长介绍道,展厅内展出的标本基本上都是我校生物系师生自1946年开始积累至今的动植物标本,约有20余万件,其中13万余件植物标本、8万余件动物标本,很多标本十分珍贵。

展厅内最值得一看的非双峰驼和胡杨莫属。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骆驼气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精神,正与“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一脉相承。

历史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展厅:以甘肃彩陶为核,述半部古代史

历史文物展厅和古生物化石展厅,展品琳琅满目,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文明,与古人进行了一场隔空交流。

历史文物展厅由陶器、青铜器、瓷器、杂器四部分组成。其中彩陶大部分由1977级经济系校友杨学成于2009年百年校庆前夕捐赠。甘肃素有“彩陶之冠”的美称,是我国史前彩陶的重要分布区,马家窑文化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马家窑文化时期,陶器不但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长,而且纹饰繁缛绚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因此有了“彩陶之冠”之称。精致的马家窑类型的旋涡纹黑白彩内外彩单耳彩陶盆、半山类型的旋涡纹双耳彩陶罐、马厂类型的折线纹陶罐以及神人纹陶罐等等,都是参观该展厅不容错过的看点。展厅一幅壁画十分抢眼,此画为临摹的敦煌莫高窟第154窟北壁的《报恩经变图》,纵146厘米,横166厘米,是一部倡导上报佛祖恩、中报君亲恩、下报众生恩的经典画作,由我校敦煌学研究所的学生在百年校庆之际临摹并赠与博物馆,是我校投身西部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学子们回报母校的最好见证。

  古生物化石展厅的展品也十分丰富,能让你大饱眼福。有不同年龄时期的象的臼齿,亦有三趾马的化石及复原图以及库班猪、萨摩麟和政羊等这些平时难得- -见的古生物化石。
  兰州大学博物馆不仅是传承兰大历史的重要文化阵地,也是向校内外参观者展示兰大百年风采的重要平台,更是保护和研究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基地。2019年,兰州大学博物馆获评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2020年和2021年又分别获评兰州市科普基地和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
  开馆10余年来,它坚持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它承担着每年向新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新入职的教职工以及返校校友宣传校史校情弘扬兰大精神、传承兰大文化、讲述兰大故事的义务。她集育人教学研究收藏保护等功能于一体,在藏品保护陈列展示、教学研究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兰州大学积极发挥“三公里”文化圈重要作用的文化载体和科技资源。
  “不久的将来,兰州大学博物馆还将建设文创交流区。馆长说,“你们可以在里面交流研讨、举办活动、自习研读等,还可以举办班级、年级集体活动,里面的家具都采用了轻型款,可移动,大家在里面可以席地而坐,轻松而自在地感受大学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