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授面对面:让“教”与“学”充满无限可能

期次:第1011期    作者:校报记者团 张径舟 本报记者 孔子俊   查看:65

今年5月,兰州大学教务处主页的“教务服务”栏目增添了一个专栏———教授开放日,其中有详尽的安排表。从刚开始的探索到如今各方面的成熟,2021秋季学期“教授开放日”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也在过程中不断完善。

每周近30个学院分别选派1-2名教授开展活动,不变的是老师们的育人初心和学生们的求学理想,变化的是同学们愈来愈高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每一天,不同学科专家教授们在教学楼的不同空间和学生进行一次次的“跨界”亲切交流。当时间来到学期末,属于教授开放日的回忆正在改变着一些同学的学习和生活。

见面的喜悦

对于各学院的学术“大牛”,身处榆中校区的本科生总是充满憧憬和向往。当看到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海报上时,得知自己也可以和这些老师一对一交流,许多人刚开始是怀疑的。但这学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授开放日”,并有意识地根据“教授开放日”的具体安排调出自己的时间,期待着和教授的见面。

后疫情时代,线下的每一次见面都比以往值得珍惜。文学院的欣樱在大一下学期上过古世仓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由于2020年春季学期的线上上课时间较长,属于她的这门课的回忆就是对着“学习通”听老师的话、看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是线下复课后,老师和她之间也总是有一些距离。“有时我下课想问老师几个问题,看到他要赶校车回去,就会想‘要不算了’。”两个校区之间的距离,让许多老师和学生的见面局限在课堂上。也许有人认为线上的形式也可以解决问题,但面对面的互动,总有它难以替代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教授们能跟学生们有更多见面的机会,学校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在2021年3月25日发布关于《开展兰州大学“教授开放日”活动》的通知。

通知一发布,就受到了各个学院的积极响应,教学秘书协调学院老师的时间,希望“尽量让每位教授都能参加进来。”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学秘书在组织活动时,希望能将它和“导师读书会”等其他师生交流的活动结合起来,打造出多个师生密切联络的平台,“我们院有本科生导师制度,一般来说这个导师的开放日,学生们都一定会来,问一些学习、科研方面的事情。我们也曾经办过讲座,后续还会筹办“工作坊”和“纵横读书会”,欢迎全校学生参加。”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哲学社会学院的“以美育人,向美而生”系列活动,以丰富的美育活动完成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除此之外,还有“三走进”、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专题研讨会……随着“教授开放日”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针对性指导形式陆续出现在开放日安排上,与教授面对面正在成为本科生习以为常的一项校园活动。

对话的魅力

“以往在课堂上不苟言笑的教授,变成了一个和你近距离聊学习、谈生活的大家长。原本以为要做好草稿准备问题,但在看似轻松的聊天中,老师就把我们的困惑解答了。”自由交流是大多数教授在开放日选择的形式,没有PPT、讲座或者教材,师生之间只需要对话便可以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参与过两次以上开放日的学生普遍都发生了心态的转变:“第一次进去前我还非常紧张,但后面就觉得好多了,感觉就是一个很平等的交流”。而交流的话题也不仅仅局限在专业课知识上,更多的还是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宏观思考。

10月20日,文学院宁俊红教授的“教授开放日”上,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来参与:大一的新生对自己该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了困扰,大二的同学面对大量的活动流露出畏惧的情绪,着手考研的同学正为择校忧愁,大四的同学带着自己的论文选题向老师征求建议……在这次开放日上,宁俊红老师对一名苦恼于校园活动的大二男生讲起自己类似的经历并鼓励他改变自己。虽然师生两人横跨了几十年的光阴,但他们都在大学期间面临着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抉择。当下正处于大学二年级的他内心非常渴望参与课外活动,也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无奈内向的性格让他迟迟无法迈出那一步。宁老师在交流过程中,用自己的大学经历举例子,说到自己的一大遗憾就在于没有融入到校园活动当中:“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大学还是一个发展综合素质的小社会,迈出那一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而直接的对话后,这名同学决定从第二天开始改变自己,争取说一次“我参加”。

正如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授开放日”在对话的生成过程中,往往传递了优秀教师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当老师讲到一个科研项目需要“慢工出细活”时,当老师们将个人的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作为例子娓娓道来时,学生们不仅对自己当前学业和生活中的困惑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和答案,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老师和学生侃侃而谈的氛围里,两小时的“教授开放日”往往在不经意间就结束了。

如果说第一次仍旧难掩紧张的情绪,那在这学期的“教授开放日”中,许多同学已经更加自如了。今年五月,欣樱面对一个离自己只有一张桌子距离的老师,还只是默默地听着别人的问题,“站在别人的后面,害怕和老师对视,更不用说上前询问了”。但现在的她已经能够调整情绪,鼓起勇气,参加每一周的开放日。欣樱期待着在更多次的见面之后,她就不再害怕和教授近距离接触,也能在对话中得到更多体悟。

倾听的力量

关于科研,理论先行还是文本优先;关于论文,现象的比较应基于怎样的前提上;关于原典,怎样阅读才能有效地输入信息……这些问题横亘在每一个学生面前,又因大家的具体方向不同而有细微的变化。有些同学参加开放日前并没有提前准备要咨询的问题,而是希望“在别人的咨询中思考自(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