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家 董爽秋

期次:第933期       查看:298

  植物学家董爽秋
  董爽秋(1896—1980),原名董桂阳,安徽贵池县(今安徽池州)人,植物学家,我国最早一代生物学家之一。1919年与周恩来、章盈五等赴法国留学,两年后转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受业于当时植物学泰斗迪尔士 (L.Diels),1926年获柏林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学成之后,准备回国,适逢国内大革命失败,他因遭受通缉,暂避比利时,直至1928秋改名董爽秋才回到国内。1928年秋回国后,先后在安徽省立中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任教。1946年应辛树帜校长邀请,到兰州大学任植物系主任和教务长。1950年应湖南大学李达校长的邀请,到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生物系主任和自然科学院院长。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后任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
  董爽秋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去世较早,母亲寡居养子,家境贫寒,靠母亲节衣缩食,供他入私塾读书,后考入安庆中学。在安庆中学期间,因缴不齐学费而经常辍学,初高中6年,实际读了不足5个学期,但因其聪明又发奋,还是按时通过了毕业考试,拿到了毕业证书。其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班,又因无法筹集学费,只得回家乡教书。1917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期限3年。1919年学徒期未满,适逢安徽招公费留学生,他返乡应考,一举得中,与周恩来等人一起,远涉重洋,赶赴法国。两年后转学考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
  董爽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德国期间,他和朱德、徐冰等一起学习马克思著作,积极参加旅欧留学生进步活动,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兰大期间,董爽秋曾掩护过一位被反动派列入黑名单的大学生逃离虎口,而自己却因此被列入黑名单,幸亏兰州解放早,才未遭特务毒手。1953年董爽秋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湖南分团的副团长,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此行,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使他更加积极热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董爽秋既重视课堂教学,也重视实验,要求老师们在实验前认真备课。他常说:“不做实验怎么知道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到底学到手了没有。生物教学一定要做实验。”他深深懂得教学与科研不可分离,他的科研成果相当丰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植物形态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的生活》等都是他教学与科研的成果。特别是他与武汉大学张挺教授合著的《植物生态学》更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植物生态的专著。他把迪尔士所著的《植物地理学》《中国中部植物》译成中文,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被誉为经典之作,至今还是高校生物系师生必备的参考书。他撰写了 《中国古代学者的进化思想》《达尔文主义》《遗传学》《今天地球上还有生命自然发生吗?》等论文和教材。
  董爽秋坚持真理,反对伪科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领导中山大学生物系师生,展开了一场很有意义的科学实验,揭穿了所谓“生物自然发生”的虚伪性,引起轰动。1956年他又撰文批判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勒伯辛斯卡娅的“生命可以自然发生”的观点。当时敢于与苏联科学家进行争论,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常人望而却步。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说董爽秋坚持真理的胆识。20世纪50年代,生物学界,特别是遗传学界只许讲米丘林、李森科,对于孟德尔、摩尔根则给贴上资产阶级标签,只许批判,不准说好。而董爽秋为了捍卫科学的遗传学,冒风险顶逆流,精心编写《孟德尔摩尔根学说批判》讲义,并正式开设这门课程,以“批判”的名义传授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他在课堂上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是科学的,非常严谨,将来一定会派上用场的,望大家好好学习、钻研!”更让人钦佩的是他敢于坚持真理,反对浮夸。1958年,湖北红安县“放卫星”,瞎吹亩产水稻几十万斤,他说这是在吹牛、虚夸,“一亩地只六十平方丈,水稻亩产几十万斤,光稻谷就得在田里堆尺把厚,怎么可能,绝对是浮夸。”
  董爽秋一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解放后的30余年,他基本上没过什么星期天或节假日,更谈不上和儿女们谈家常,放下碗筷就坐到书桌旁埋头看书、写作。1978年,董爽秋满怀热情地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后,更加觉得要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尽量多做点工作。他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病,有时实在无法坚持,就从氧气袋中吸几口氧气,喘过气来又继续工作。直到逝世前两天,他仍坚持伏案。
  董爽秋关心同志,经常帮助中青年教师和同志解决困难。如果生物系中青年教师在科研中遇到外文(英、德、法文)方面的问题,他就热情地给他们翻译、校对,加以指导。湖南有些工厂进口外国机器,常常将说明书送到他家,请他翻译,他总是有求必应,愉快地接受。
  1980年4月4日,董爽秋在长沙去世,享年84岁。葬于岳麓山,与先葬(1956年)在此山的妻子吴菊亭、儿子董玉清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