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咏响彻敦煌 诗乐文化历久弥新

期次:第929期    作者:秦缘   查看:187


    前不久,在敦煌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和腾讯QQ音乐联合举办的"觉计划"古曲新创大赛上,由我校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选送、艺术学院刘桂珍教授监制、青年教师杨昆作曲、青年教师秦缘演唱的《莫高窟咏》脱颖而出,斩获本次大赛歌赛道优秀金曲奖一等奖。
    大赛旨在通过古曲新创的方式,让敦煌音乐为社会所认知和关注并助力敦煌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赛事公告发布之后,中心在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了作品创作会,确定歌曲创作的主题、风格以及歌词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选定敦煌文献所记载《敦煌廿咏》之三《莫高窟咏》作为歌词进行创作,这不仅是诗乐文化传承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是推动敦煌音乐为社会所认知并关注、助力敦煌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一次大胆实践。
    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
    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
    洗心游胜景,从此去尘蒙。
    《莫高窟咏》是为《敦煌廿咏》之三创作的女高音独唱作品,风格定位为盛唐,乐队编制为西洋交响乐团与部分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非常规编制,采用的民族乐器有二胡、琵琶、筝、扬琴、中国大鼓、编钟等。作品将八句诗分为上四下四,作为主歌和副歌的主要歌词。敦煌音乐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成为大众化、国际化的艺术品。作品试图通过古曲新创,展现敦煌音乐具有良好延展性和泛用性的一面。
    《莫高窟咏》是传世最早的一首题咏莫高窟的诗,它再现了宗教胜地莫高窟当年重楼高耸、香火旺盛的佛家胜景。
    敦煌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开始,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的延续开凿,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有善男信女在岩壁上开窟造像,供奉礼拜,形成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被形象地誉为"世界画廊"。由敦煌市向东南约25公里,在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莫高窟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密布排列在长约2公里的断崖上。"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一句中的"雪岭",即指莫高窟所处的三危山。高入碧空的"云楼",即指第96窟。窟前的九层楼阁始建于武则天延载二年(695年),前后经历了几次重建。从最初只有两层,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改建成了九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飞檐的雄伟建筑,又是后来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一进入莫高窟,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洞窟里的最高建筑。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们习惯上称"大佛殿"。这座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朝年间,所以弥勒菩萨的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典型的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武则天当政,为了让巩固自己的帝位,就对民间宣扬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的造像我们如今看起来还能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征,这就是当时时代背景所影响的。
    "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该句描述了层层开凿洞窟佛寺之场景。敦煌千佛洞含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上。东千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于西夏之前。敦煌千佛洞现存有壁画和泥塑的窟洞四百七十六个,其中隋窟九十五个,唐窟二百十三个,五代窟五十三个。从窟洞数字,已足说明唐代是敦煌艺术的极盛时期,而曲作者杨昆老师也正是把歌曲风格定位为盛唐,准确地表现出莫高窟鼎盛时期的壮观景象。四天宫,即四天王宫殿。四天王,亦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中缠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天王各护持一方天下,其职责是护国安民,劝善惩恶。这两句纪实写景,交代莫高窟的建筑布局:崖壁上遍凿佛窟,两端布列着四大天王的殿堂。佛经说妙高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其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呈带状分布的洞窟南北两侧建有天王堂之塔寺,形成护卫窟区之势,与四天王职司相合,使人能够联想到窟长山高的布局。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瑞鸟象征吉祥之鸟。莫高窟的壁画记录了丰富的鸟类形象,除了现实中的禽鸟瑞兽,还有神鸟虚空中飞翔。如第420窟的群鸟听法,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说《法华经》时,各种禽鸟前来围绕释迦听法。这些禽鸟都流露出对佛法崇敬的情态。出现在莫高窟第9窟的金翅鸟,所在的画面描绘的是劳度叉斗圣经变的一个情节。表现外道劳度叉变成一条毒龙,与佛弟子舍利弗斗法,舍利弗变为一只金翅鸟,啄其眼、裂其身。画面紧张激烈,画工精细,造型生动。第249窟中可谓神鸟种类丰富多彩,有玄鸟、凤鸟、青鸟,也有千秋长命鸟。虚空中飞翔的凤鸟,低声鸣叫,后尾生有雉翎,尾羽高高飘起。传说青鸟是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它昂首挺胸、鼓翅举尾,与朱雀、玄武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禽神兽共舞于佛窟之内。
    灵花则由梵语译作优昙花,蕙为香草。灵花,梵语优昙钵罗(Udumbara),译作优昙花,一译灵瑞花,简作灵花。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称为"灵异天花",即今之昙花。蕙,香草,兰之一种。这两句描写空中、地上之景,侧重渲染了这里作为佛家胜地的特征:仙禽瑞鸟在这里飞翔,灵花开放,兰惠吐芳,一切都显得那么超凡脱俗。正如其碑所记:"仙禽瑞兽育其阿,斑羽毛而百彩;珍木嘉卉生其谷,绚花叶而千光。"最后一句抒发游览莫高窟的感受,使人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荡涤了心中的杂念,去除了尘世的污垢。表现出佛教对人巨大的感化作用。这首诗突出佛教胜地的超尘脱俗。首写莫高窟地处高耸入云的祁连雪岭之下,渲染佛之所在的不凡,次写云楼高架,表现开凿之功。中间两联从佛窟的内部修造与外在环境具体表现佛事之盛。尾联通过浏览胜境的感受表现佛法无边,使游者如沐春风,受到感化。四联由景入情,层次分明而又一气呵成,歌咏了莫高窟这一世间罕见的佛教胜地。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千百年前,这里是沙场的喉襟,是边关的要塞,是繁荣富庶的都会,是莲花盛开的佛国。千百年后,这里是西域的绿洲,是丝路的明珠,是世界文明的精髓,是震颤灵魂的圣地。敦煌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敦煌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而她必将在新世纪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莫高窟咏》解读 吴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