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设备解决睡眠疾病大难题

期次:第929期    作者:□校报记者团 李雨耕   查看:162



  “您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他对着 20个评委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决赛上说。说这话的正是卢纪元同学,一个性格开朗的口腔医学院大四男孩。
  带领着口腔医学院兰芽团队以及他们自主设计开发的一套应用于诊断和治疗打鼾及夜磨牙疾病的新型临床疗法体系,包含:“智能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小酣智能睡眠诊疗仪”,一路过关斩将,站在了金奖的领奖台上。
  根据WHO《2017年世界睡眠疾病指数报告》,“全球存在有睡眠疾病的人群规模超过17.76亿,全世界每天有3000人由于打鼾或打鼾造成的问题在睡梦中死去”,并且在《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现在有4.3亿的患者承受着打鼾和夜磨牙症的困扰,却仅有2%的患者能得到应有的治疗。”
  个人治疗费用昂贵,疾病诊疗周期长,由于医疗资源的稀缺,仅有2%的睡眠疾病患者能够接收到正规、有效的治疗。治疗过程的痛苦,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卢纪元也提到,“打鼾磨牙不是病”的社会观念也非常耽误治疗。
  “我们刚开始也没有太重视这个问题,但是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很多人都会受到这个疾病的困扰,包括我自己就打呼噜,打呼噜这个病很容易被大家忽视。”这样的难题引起了卢纪元等同学的关注,他们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市面上的仪器比如呼吸机、睡眠手环等存在一些欠缺,于是研究制作出一部轻便有效的设备成为他们的目标。
  在起步阶段,团队成员先和康宏教授交流了想法。他们把蓝牙耳机和一些按摩的仪器设备与睡眠建立联系,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思考和市场调查,团队发现有这样的类似先例。
  “我们发现了市面上有一些睡眠手环,想要超越他们,挖掘自己的亮点,就要分析它们,了解它们的原理,发现问题”,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从项目开始他们不知道重复了多少回。
  “过程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要从身边发现的问题出发。既然我们是一个医学团队,我们要秉承医学生的信仰。不能做没有医学背景的项目。”经过无数次的测试与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成员发现骨传导的声音以及震动这样结合的方式是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相比于市面上的止鼾手环的电击刺激,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对于夜磨牙及打鼾的临床诊疗提出了一套新的体系“智能生物反馈疗法体系”,并衍生出了移动穿戴式睡眠产品“小酣”。
  搭载了先进的运动感应系统的小酣能够在睡眠时及时的发现,并通过生物反馈系统在不吵醒的情况下实现对睡眠问题的诊治。“我们在甘肃省睡眠医学中心进行了小酣睡眠诊疗仪的鼾声识别能力测试,还针对临床上现有的肌电检测与小酣的鼾声识别机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终我们的科学性得到验证!”卢纪元以及在场的其他同学露出自豪的微笑。
  “我现在看到一些东西,如果有让我感到不舒适的体验,我就会找到让人感觉‘不爽’的地方,我有一个惯性就是我想着怎么去改进它,说白了就是怎么改进它让我们舒服了。”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兰芽团队的成员在卢纪元的带领下,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寻找灵感,攻克了许多难题。“在我们的团队里,我自己不会大包大揽,我很抵触一个项目都由负责人来做。这个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分身不了,精力有限。合作本身也是互联网大赛所推崇的。不管我们现在做什么项目,包括搞做学术,搞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多元融合,多学术交叉,多学科交流。”
  正是这种团队风格,每次去做项目时,队长都会带上三大张A3纸,“每次他们在说我就会在纸上画。每次讲完,我们都会画三大张,然后从上面圈出来觉着有用的东西。吵完了大家都会消停一下,圈出其中的重点”。就是这样一种激烈活泼的氛围,兰芽团队从来不缺乏点子,也没有人觉着压抑,每个人都是尽自己所能,让创新点融入到真正的实践中。
  同样他们也会和老师“争吵”,“我们兰州大学的老师都非常好,对学生也非常负责。老师也非常喜欢和你交流,我们团队自己吵,我们和老师也会吵。涉及到观点还有项目设想的时候,我们不是说老师说什么就算什么。老师的经验比我们要丰富,但是只要我们觉得这个有问题,我们就会和老师提出,而不是全盘接纳老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