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金课” 时不待我

期次:第929期    作者:□罗小芳   查看:177
  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已达2753.6万人。如何以人为本、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人”,成为当今很大的热点。通过百度搜索“课堂”“金课”等词,相关结果分别在8千万和2千6百万以上,这足以说明人们对“课堂这件事”的热度和期望。
  这种期望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未来愿景。当今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弛,作为国之重器的大学,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增强人是文明进步第一要素的意识,在其最核心组件“课堂”上下大力气,历史重任催人奋进。南京某大学“404教授”梁莹的斑斑劣迹也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不断开垦出更多好课,打造“金课”,已是极为迫切,时不待我。
  打造“金课”,首先必须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高校必须改变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奖项的“四唯”现象,进行多元化考量,给教师开辟更广阔的教学天地;打通更多晋升通道,引导教师真正重视教学,让潜心上课的老师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打造“金课”,最直接的要素是教师。不断完善培训、奖惩、考核、成长教育等系列制度十分重要。教师选拔采用倒三角形思维,有利于从世界范围内招聘更多的高端优秀老师。
  打造“金课”,要强化“教”与“学”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核心在于让“学”回归教学的“原点”。教学的高明在于“教是为了不教”,根本在于“以学定教”。因此,在课堂“教”与“学”的共振增量中,要以“学”为主要支点,改变“灌输—接受”“教与学两张皮”的被动局面,以竭力挖掘学生天性、充分激发其兴趣为“杠杆”,使“教”的供给侧与“学”的需求侧达到充分平衡。
  打造“金课”,关键在于注重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仍是我们的法宝。必须注重学生“手”的能力培养,把学生的“脑”和“手”有机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习惯。课堂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也非常关键,使之思维能流畅表达。能干事,会表达,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
  打造“金课”,重中之重在于“教”什么、“学”什么。“教”与“学”的核心在于是把学生看作“人”还是“存储器”。90后学霸因找不到工作怒踹妈妈,残酷事实告诉我们,“教”要教思维、教智慧、教情怀、教方法,“学”要学品格、学规矩、学能力、学方法、学技术。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讲授打开学生大脑之“窗”,通过实操给学生提供一个对接社会的“接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电站”而非“存储器”。
  打造“金课”,难点在于改革教育评价制度。需要下大力气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科研,不能成为教学的“绊脚石”,要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工作,坚持教研并重;考,不能成为教学的“拦路虎”,应该杜绝用标准化考试一筛了事的现象,建立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持续重视课堂,靠刚性制度严把毕业关。
  打造“金课”,要把好“方向盘”,启动“发动机”。学生学习动力的高低是学业成功与否的源泉。教学就像行驶在大海中的巨轮,教师是掌舵人,学生是发动机,巨轮前进需要正确的航向和充足的动力。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持续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如用数学+、故事+、人文+、自然+、互动+、工作坊+、实操+等方法不断为学生“充电”,持续提高其“续航能力”。
  打造“金课”,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当下,运用平台、远程、移动、直播、互动、多屏、智慧空间等建立强大的教学场时代已经来临,这对地处边远、信息闭塞、经济不发达、师资短缺、开课有限、教学质量一时难以提高的学校是绝大利好。这也对引进和开放“金课”、延伸其时空提供了各种可能。
  打造“金课”,亦离不开教学的“私人定制”。教师要主动尝试更有效更有趣的教学模式,如小班化、讨论式、答疑式、研究性等灵活的授课方式,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为其量身定做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的“私人定制”。教师更要注重利用现代技术,让科技成为“私人定制”的“助推器”。
  打造“金课”,要全程贯穿“盐溶于汤”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盐溶于汤,才好吸收;德育溶于日常,才具有生命力。我们的课程必须要有精神引领,从学科中挖掘育人元素,诱导充实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情怀,激励善良,明辨是非,努力做到“课程教学”与“学科育人”相融通。
  打造“金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庞大,千头万绪,面临诸多问题需要破解。我们坚信,只要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改革,更多好的课堂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