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武汉东湖,风景宜人,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的非正式会晤,成为今年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这对于稳定中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中印两国继续携手合作,实现共同崛起,在国际舞台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印人文交流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原点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国先秦时代。两国在数千年的人文交流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遗产,成为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佳话,兰州大学作为中国西部知名高校,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印度结下了深厚的文化情缘。回顾兰州大学与印度文化交流的几个片段,是很有意义的。

兰州大学与印度的文化情缘

期次:第919期    作者:  供稿 陈玉洪 海波   查看:153











                                                                            排演《齐德拉》

     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文化典型《齐德拉》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著名作品,取材于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百科全书”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泰戈尔对原故事进行了改编,传递出全新的时代意义,即表达出男女平等、爱情自由、内在的美胜过外在的美等观念。1924年5月7日,当时为庆祝正在中国访问的泰戈尔的64岁生日,在徐志摩、林徽音、张歆海等推动策划与亲自参与演出下,英语版本的《齐德拉》在北京协和礼堂上演,尽管当时演出规模不大,却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时隔83年后,2007年11月,由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始自编、自导、自演英语话剧《齐德拉》,启动了这场著作的新的一轮的演练编排。

  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和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0周年,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在2011年筹划重新排练戏剧《齐德拉》。这次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甚至包括印度驻华使馆的高度关注。
  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子明担任戏剧的音乐顾问,对剧本中音乐主调及部分细节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有着“中国印度舞第一人”之称的金珊珊教授担任了该剧的舞蹈编导,排练期间,三次不辞辛苦从北京来到兰州大学排练现场,精心指导,一丝不苟。令人感动的是,两位教授自愿奉献,不收任何报酬,余秋雨的弟子、年轻女导演武怡听担任了该剧导演。他们的加盟,极大地加强了排演力量。同时,为了确保演出效果,在全校公开选拔演员,整个排练由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艺术学院承办,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表演阵容。
  经过认真准备和排练,2012年3月24日,《齐德拉》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正式演出,闻欣堂内座无虚席,伴随着大幕徐徐开启,湛蓝的天空映衬着远处的雪山,一角绿树中湿婆庙若隐若现。古老的印度村庄里流水潺潺,蟋蟀颤鸣,伴随着婉转悠扬的笛声,一组身着鲜艳莎丽的印度少女顶着水罐在河畔翩翩起舞。
  在静谧美丽的曼尼普尔大森林深处,手持弓箭披着斗篷的假小子齐德拉邂逅了高贵英俊的俱卢王子阿周那……“嫩绿的新叶已然攒集成朵朵跳荡的火焰,鲜红的木槿花汇聚成了片片燃烧的花海,鸟声呢喃,花香流荡,又是一个美丽的春天!”
  演员一出场,那华丽优雅的诗句就令观众为之倾倒;奇幻瑰丽的舞台灯光,热情欢快的民间舞蹈,韵味悠长的印度古典音乐,精美的服饰和妆容,如诗如画,美轮美奂。齐德拉公主和阿周那王子相识、相恋、相知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人们惊叹,一部校园舞台剧竟然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准,超乎想象!
  当全剧以恢复原来容貌的真实的曼尼普尔公主齐德拉和大英雄阿周那紧紧拥抱在一起、帷幕拉下时,全场想起了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一些多愁善感的观众甚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齐德拉》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亲临现场观看节目的时任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高度评价,“兰州大学把泰戈尔的话剧改编为一部音乐歌舞诗剧,非常完美,远远超过我的期待,表演高超,舞蹈、服装、音乐、背景、道具等完全印度化,加入的中国武术等元素很自然,是印度与中国高校合作交流的一个榜样,是典型的中印合璧!”苏杰生大使兴奋地告诉在场的记者,“《齐德拉》的演出成功是印度使馆和兰州大学合作的最成功例子,是两国文化的美妙结合”。
  毫无疑问,《齐德拉》的公演不仅是兰州大学与印度大使馆文化合作的成果,更是中印交流与友谊的结晶,将对促进两国友谊和教育文化交流合作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此次公演受到国内外150多个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好评。在有关部门安排下,剧组先后赴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巡回演出,均取得了很好的反响。2012年12月,兰州大学的音乐舞蹈诗剧《齐德拉》荣获甘肃省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中专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二等奖。《齐德拉》的成功演出,为兰州大学建立了一座中印文化交流的丰碑,将永远载入中印友好的史册。

                                                                开启国内“现代玄奘”

     谭云山研究先河他被誉为中印文化使者;他被誉为“现代玄奘”;他精通梵文,在佛界以研究印度哲学驰名;他被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称为 “伟大的学者”;他曾任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三十五年;他被印度学者、评论家、新闻界称为“寂乡鸿儒”。 他就是中印文化交流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著名人物--谭云山。他早年是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的同学和在新民学会的同仁,后来从事中印文化交流事业,成为一名杰出的中印友好使者,为构筑中印文化桥梁、传播中印文化付出毕生精力。在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任教期间,他在《东方杂志》上撰写了大量关于印度文化、民族运动的文章,受到印度朋友的赞赏。他提出了在中印两国分别建立文化协会,以主持两国文化交流的大胆设想,得到泰戈尔的极力赞同。

  谭云山领导中国学院秉承“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的办学宗旨,数十年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印学者研究对方国家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诸学科的摇篮。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许多青年学者慕名前往学院深造、进修或研究。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特地参观了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高度称赞他“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也赞美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真正有文化素养的人”,“为印中两国文明更好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1927年泰戈尔访问新加坡,和正在那里任教的谭云山初次见面,此后两人一拍即合,谭云山非常高兴的接受了去国际大学任教的邀请,于1928年赴国际大学传授中国文化,一直到1983年辞世,在印度整整55年。他和泰戈尔的友谊是中印友好的象征。
  尽管谭云山称为“现代玄奘”,但是国内一度对这段历史重视宣传不够,对谭云山和其子谭中作为中印民间文化交流使者的地位和贡献研究严重不足。2010年7月9日,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发表在《人民日报内参》1163期的文章《挖掘宣传“现代玄奘”,提升我对印文化影响力》,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一个多月后,《人民日报》发表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的文章《现代玄奘谭云山》,不久,文化部、中国对外友协在北京召开印度学专家座谈会,文章的作者出席并做重点发言。
  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由此开启了对谭云山的研究。之后,国内其他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对谭云山的研究,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专门建立了“谭云山中印友谊馆”,谭云山的儿子谭中教授把自己收藏多年的极其珍贵的有关谭云山的资料无偿地捐献给了该馆。各类研究谭云山的论文、学术著作纷纷推出,对“现代玄奘谭云山”的研究正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研究的一门显学,方兴未艾。谭中先生曾表示,“我要衷心感谢兰州大学,是他们首先给家父最准确的历史定位,使得谭云山能够在国内得到研究”。经过多家单位协商和共同努力,由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教授执笔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谭云山》,并经人民日报记者任彦、王楠以及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现代玄奘谭云山》的作者协商:由中印两国艺术家共同拍出电影,然后再合作拍摄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用汉语、英语、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播放,让中印两国人民以及世界了解谭云山,让谭云山的事迹更为国人所熟知。
  文化是中印交往的重要内容,谭云山半个多世纪中对中印交流的贡献,在延续两国文脉的同时也在延续着东方精神。中印文化有着共同之处,如两者是基本同质的东方文化,比如在认知上都重经验和直觉,着眼长远和综合,强调伦理道德精神,讲求修身自省,主张天人合一,崇尚和平仁爱等。中印同质文化之间有亲和力,容易相互接受和包容。中印文明对“和而不同”与“多样性统一”等价值观的强调,也为各国文明对话与和谐共处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
  助力“一带一路”前景可期历史上,古老的丝绸之路曾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几年来,“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文化发展之路,将极大推动相关国家文化交流。我国西部地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地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充分用好自身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发展。
  十余年来,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国家智库作用,围绕中印交流往来一些问题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先后多次应邀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座谈会或听取意见会议。2017年6月,研究中心被中国教育部备案,成为国家级国别研究中心,这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印度研究中心,会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大,继续发挥其作用。
  目前国内有三个印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相比而言,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是这三大研究中心中成立最晚的,但它是发展最快的。据统计,截止目前,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已出版学术专著12部,其中《印度文化词典》、《泰戈尔词典》、《印度古代文学词典》成为印度学学者和印度文化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书。《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主流--印度教》是第一部专门全面研究印度教的专著,《印度贱民领袖、宪法之父与佛教改革家--安培德卡尔》是第一部研究安培德卡尔的学术著作,受到了印度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其他学术专著多是国内研究该题目的首创之作,其重要性可谓填补了国内印度研究某些领域的空白,受到了国内外印度学家的关注和好评。
  同时,中心还积极和国际国内的印度学学者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多次派出专家队伍赴相关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和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印度中国研究院、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德国梵文研究中心、美国纽约中印研究中心等都建立并保持着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
  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卓有成效的工作与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长篇报道《一个西部知识分子的力量》,全面报道了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取得的瞩目的成就,有力宣传了中心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延续几千年。但也应该看到,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的工作是长期的,很多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化,继续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兰州大学所处的印度学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必须要有长期的战略性的设想,并且使这些设想尽快的逐步实现,如在兰州大学创办印度学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印度学专业,从“一带一路”战略考虑,在兰州大学设立印度学专业正逢其时。如果能尽快创办起来,这将是中国首个印度学专业,对于培养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的中印交流和中印友好人才具有重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这个设想是:争取在5年内设立起印度学本科专业,再过3-5年,设立硕士学位,再过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可分为两大类:国家战略急需的热门学科方向和基础学科方向。这样的人才,既懂中国文化又懂印度文化,既懂汉语又懂印度语言,作为两栖人才,不仅中国国内需要,就是印度也需要。一旦中-尼-印大通道打通,这样的人才可能会供不应求。这就需要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招聘高水平的印度学教学和学术人才。除了招聘国内的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培养的高端人才外,可以招聘印度、德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印度学人才。要办有特色的学科,首先得有有特色的印度学人才。同时还要尽快培养科研梯队。培养印度学后续人才。建立起宏大的印度学梯队,形成印度学研究的人才支撑和后备力量。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印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将会越来越明显的彰显出来,印度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坦率地讲,和印度学界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西北部的印度学力量是很弱的,还没有形成一支强大的印度学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西北部地区一些大学有潜在的印度学爱好者和有意于研究印度的学者。以兰州大学为例,文科各专业都有些倾向于做印度学专业如印度文学、印度历史、印度哲学、印度瑜伽、印度艺术、印度社会学、印度宗教、中印边界、中印关系等的老师,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如果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提供一个研究的平台,就是一支大的潜力,会在2-3年内出成果,把这些成果纳入兰州大学印度文化系列,会是一批可观的研究成果。如果把整个西北的力量放到这个平台上,这支力量将不可估量。而通过依托大学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以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两国文化交流的价值和意义势必更趋凸显,作为一带一路黄金带上的兰州大学,也将继续大有可为。